王重阳与僧人多有交往,也常有互相之问难,因而也要作各种阐释,如《问阐道者何》云:
禅中见道总无能,道理通禅绝爱憎。禅道两全为上士,道禅一得自真僧。道情浓处澄还净,禅味何时净复澄。咄了禅禅并道道,自然到彼便超升。(《全真集》卷一)
佛禅之理他也反复琢磨,《达磨经》、《金刚经》他也不时引用。力求把释道之理结合起来,进而归结为道,有一首词《蓦山溪》写道:
玉堂三老,唯识王三操。复许辨三台,更能润、三田倚靠。自然三耀,攒聚气精神,运三车,依三教,永没沉三道。须通三宝,方见三清好。真性照三峰,陡免了、三焦做造。休论三世,诸佛现前来,得三乘,游三昧,莹莹归三岛。(《全真集》卷五)把佛、道二教相通的东西相提并论,但是最后还是“三清好”(仙境)、“归三岛”(蓬莱等仙岛)。做道教“神仙”强于“诸佛”。
王重阳要全三教之真,全道教之真,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道教符箓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社会影响不好,受到一些批评,最典型的是南宋大儒朱熹“论道教”的一句话:道教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仿效释氏经教之属。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宝悉为人盗去,却去收拾人家破釜!(《朱子语类》卷125)。
故王重阳尽力保全道家、道教之真,具有自己“家风”(道家)的全真道教,是道教史上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全老庄之真
王重阳似乎是有意无意的针对上述朱熹对道教的批判,振兴道教,创立了全真道,保全老、庄之真,从《老》、《庄》书中寻求真理、真义,王重阳以老氏之学立教,前人已经指出:
重阳为老氏之学,而兼诵《孝经》、《心经》,实有得于为学日益之训。且道家采儒、墨之要,史迁固言之矣,重阳以此为学,即以此为教,此重阳之大也。彼袭其绪余,为三教合一之说,岂知重阳者哉?!(陈教友:《王重阳事迹汇记》引酥醪洞主之言)
其一,以老氏之学为教;其二,“三教合一”仅为其“绪余”,不是主要的。这第二方面已于上述,这里不必多说了。且阐明一下其以老氏之学为教。
王重阳在一首《望蓬莱》的词中说:为甚得通三一法,都缘悟彻五千言。立起本根源。(《全真集》卷四)
“三一”原为神名,作为道教名词之后,又有多种解释,如《玄门大论三一诀》引孟法师云:“今三一者,神、气、精;希、微、夷;虚、无、空”。并且说:“用则分三,本则常一”。然后,三神、三光、三色以及身中三宫、三田等等修炼方术的依据,都当属于三一法。所以《三一九宫法》说:“夫三一者,乃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根。”(参见《云笈七签》卷49、50)据此,王重阳之“得通三一法”,可以理解为他之所以通晓道教之理和法(包括修炼)。其原因就在于领悟和透彻的理解了“五千言”——《老子》。这个话是确确实实的,他一生致力于此。他教人诵读《老子》,这是恢复到道教创始阶段“都习”“老子五千言”的状况(因为是“三教合一”的社会背景,所以他同时还叫人读《孝经》和《心经》)。
王重阳对《老子》书的推崇是有一些表现的,时时把“五千言”挂在嘴边:五千言,二百字(按:《心经》260余字,简称“二百字”)。两般经秘隐,神仙好事。灵中省、悟彻玄机,结金丹有自。(《全真集》卷八《红窗迥》)
理透《阴符》三百字(按:实为380多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害风一任害风虔。(《全真集》卷十三《浣溪沙》)
夺得真容不问年,满炉香火五千言(同上卷十《和道友韵》)
王重阳(害风)对《老子》确实是恭敬、虔诚之至。所以当“迟法师注《道德经》”时,他写道:遵隆太上五千言,大道无名妙不传,一气包含天地髓,四时斡运岁辰玄。五行方阐阴阳位,三耀初分造化奴。窈默昏冥非有说,自然秘密隐神仙。(《全真集》卷一)
在另一首《和迟法师韵》中又说:直躬弯射有为,中水涌两相宜。通道德遵公注,意无为只自知。(同上书卷二)
由此不难看出,尊崇《老子》,也依靠前人和他人之注释读《老子》,但是对《老子》书他有自己的“意”、“悟”、“搜通”和理解、而非世人所说的与佛教相同、非道教。 也正因为如此,王重阳就是王重阳,能够独守自己的家风(道家),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