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2-03趣味百家姓之“小姓”

来源: 海峡之声 作者:马哥
 

    有一个发生在苏州的一个真实故事——话说苏州的阿强快要做爸爸了,可是却为就要出生的孩子起名字犯了难,于是,就和妻子卞玲请来了两家的老人一起商量。阿强的父亲蒋叔说:要不,还是按传统来,孩子随父姓;可卞玲的父亲卞伯说:要不,随母姓吧。但阿强的母亲宋姨却主张孩子随奶奶的姓,姓宋。而卞玲的母亲却争着想让未来的外孙跟自己姓,姓沈。孩子还没生下来,两家人就为孩子姓什么争得不可开交,这可怎么办呢?大家想来想去,想出了个办法:让孩子姓点,叫点佳浩。这孩子为什么最终姓“点”了呢?您看,“点”字不是上面一个“占”,底下四个点吗?这四个点表示四个家族,姓蒋的、姓宋的、姓卞的、姓沈的,这四家的姓;而孩子呢,就“占”有这四家共同的关爱。

    这个点佳浩的“点”就是“百家姓”中的小姓。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姓才算是小姓?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姓氏研究专家窦学田先生表示,小姓是相对大姓而言的,它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每一个姓所涵盖的人数相对比较少,但小姓在局部范围当中又有可能是大姓。

    “这个小姓是相对大姓而言的。从古到今的姓氏大概有20000个左右,目前仍在使用的姓氏有4000多个。4000个姓中,按姓氏人口多少排名,排在前面的100个姓咱们姑且称为大姓。第一大姓就是李姓,有9000多万人。排在前三百名的姓,除过那100名大姓,剩下的有200个姓,算是中等姓;这些中等姓涵盖的人口大约是1亿多人。这200个中等姓平均每一个姓大约涵盖了50多万人。除去排名在前300名的这些姓,剩下的3000多个姓恐怕就属于小姓了,估计每个姓涵盖的人口最多不会超过10万人。我们把现在仍在使用的这4000多个姓分成大姓、中等姓和小姓,而小姓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每一个姓所涵盖的人数相对比较少,平均也就5000人。针对大姓来讲,这些姓是小姓;但是小姓在局部范围当中又有可能是大姓。我看到一个材料,说是姓“亓qi”的,在山东是个大姓,但是全国范围它还是个小姓,姓的人不会很多。所以小姓的这个特点是相对来讲的。”

    说起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姓,大多是带“女”旁,比如姜太公的“姜”姓。因为人类社会发展最早出现的社会形态是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然后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一些古老的姓氏之所以带有“女”字,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留下的痕迹。像姜、姬、姚这一类的姓氏,就是属于上古时期形成的一些比较古老的姓氏。还有一些姓氏跟自然界的生物关系比较密切,很多动物的名称都成为了人的姓氏,像“狐”姓,像“狗”姓。另外,还有一些跟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比较密切,比如说种庄稼、打鱼、烧制陶器、看守仓库,就形成了“陶”、“仓”之类的姓氏。这类姓氏跟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反映的是一种物质文明。

    从姓氏的发展来讲,姓氏往往随着各种原因变化。有政治原因,也有其他原因,不断发生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姓最初可能人口并不多,但后来发展成大姓了;有的姓原来人口相对较多,比如姒姓即“大禹治水”的大禹这个姓,它本身就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国姓,但是到现在只有几百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最终由于涵盖的人口较少,成为了小姓。

    关于姒姓的来源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大禹的母亲到郊外去郊游的时候,吃了一种野果,即薏苡仁,薏苡仁是一种草本植物,脱了壳以后就是薏米,也就是苡仁。这种东西现在中药铺里还可以买到,到农贸市场也可以买到,有去湿利水、消肿的功效。但是大禹他母亲吃完了苡仁以后就受孕了,生下的孩子就是禹。禹后来历经19年的艰辛,将洪水水归河、河归海,把洪水治理好了。当时的黄帝舜为了奖励他,说:“既然听说是你母亲吃了苡仁才怀上了你,那你就姓姒吧!”古文字有一个音变的过程,其实这个“姒”字与苡仁的“苡”字,原来可以通用。姒姓的产生离我们现在有4000多年了。这个姓虽然已有4000多年,但说来也怪,姒姓现在据统计,只有700多人。这么一个古老的姓到现在仅700多人。

    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中国历史上的大姓,像张王李赵遍地刘,越姓越多,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感觉,而为什么姒姓这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流传到今天却成了一个小姓,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姒姓,其实后裔并不少,只不过大多没有姓姒,而改姓别的姓了。比如姓氏研究专家窦学田先生的“窦”姓就是从姒姓中分出来的。据说,窦姓的一支源于姒姓,是上古时夏代少康王的后裔。那么,少康王的后裔为什么又改姓“窦”了呢?这里边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呢。故事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当时,是启的重孙相做夏国的国王,可这时国家出了乱子。有个叫后羿的诸侯,力大无比,善用强弓射远,神话中“后羿射日”的故事大概就是以他为原型的。他利用夏朝臣民对国君的不满,发动政变,血染夏宫,相也一命呜呼了。相有个妃子正身怀六甲,在刀光剑影中从狗洞里逃了出来,逃回到娘家有仍部落避难。不久,她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少康。少康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决心复仇,复兴夏国。

    后羿取得了政权后时间不长,被一个叫寒浞的部下杀害了。这样,寒浞就取代了后羿。然而,在夏国旧部支持下的少康,力量一天天强大起来。终于有一天,少康带领军队打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政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少康中兴”。当年,少康的母亲是从狗洞里逃生的,为了纪念这个苦难,教育后人,少康的后裔就把姓氏由姒姓改为窦姓。在古汉语中,“窦”的本义就是孔和洞的意思,狗洞就是狗窦。

    历史上的一些大姓,在后世子孙纷纷改姓后变成了小姓,除了姒姓外,比如说战国时候有姓“尸”的,尸体的“尸”也是一样的例子。“尸”姓在战国时候是很有名的,杰出的改革家商鞅有一个门客就姓“尸”。商鞅后来被车裂而亡,这个门客为了怕株连就逃到四川去了,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尸子》。这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慢慢散佚,留传至今的大概也就是原书的十分之一,是本名著。在古代,这个尸体的“尸”字,就是身体的意思,但是后来还有人愿意姓“尸”吗?所以有一些姓即使没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其后代也会改姓的。改成什么呢,不少改成了同音字的姓,因为古代同音可以假借。

    历史上有很多小姓,其实包涵有相当的文化内涵。小姓的“小”,某种意义上说,小者少也,“物以稀为贵”。除了大姓由于改姓后覆盖的人口慢慢变少而成为小姓外,还有一些小姓,原来是从大姓里头划分出来的,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治原因。比如说方姓,当然是个大姓,但“六”这个姓就是从方姓里面划分出来的。“六”姓应该读“路”这个音。这个姓北方很少,但是在南京那一带有这个姓。这个姓怎么来的呢,说起来也是一段历史。明朝初年,建文帝手下的方孝孺很有名,文章写的很好,是明初的大鸿儒。朱元璋死了以后,建文帝继承了帝位,但这个人比较文弱,造成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夺权。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下南京以后,知道方孝孺文章写的非常好,就一定要他写诏书。结果方孝孺在宫殿里面走来走去嚎陶大哭,说我宁可杀头,也不写这个诏书。于是朱棣就把他以及他的家族共873口全部杀掉,这就叫做株连九族。但是老话说天不绝忠良。历史上的统治不管怎么残酷、暴虐,要想斩草除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方孝孺有一部分子孙还是躲过劫难,活了下来,于是就隐姓埋名。改姓什么呢,就是“六”姓。

    大姓变成小姓,有很多是因为政治原因,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办法。比如,“鸦”姓,乌鸦的“鸦”。这个姓怎么来的?据说,元朝末年有一个将军,被朱元璋的起义军追杀,逃到最后几乎走投无路,他想到了以改姓的办法逃避,他看到天上有只乌鸦叫了一声,觉得这声乌鸦叫救了他。他就躲在小河的芦苇丛里面,结果躲过了追杀。然后他隐姓埋名,活了下来。他认为这是乌鸦的叫声救了我,从此就姓“鸦”了。现在江苏省扬州还有不少人姓这个“鸦”。

    关于小姓的由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春瑜认为还有很多小姓是由祖先的名字改过来的,表示不忘老祖宗。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春’姓。现在有这个姓,人数不是很多。‘春’姓的始祖黄歇,战国时被楚国封为春申君,上海有条黄浦江,就是因为黄歇曾经主持整修过这条江,所以称‘黄浦江’。上海简称‘申’,也与春申君有关。春申君后来被人害死了,他去世以后,他的子孙有一些人以他的封号来作为姓,从而形成‘春’姓。”

    自古以来中国有这么一句话: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古人改姓的原因很多,政治上的迫害是一个主要原因。但一般改姓时也遵循祖训,所改的姓和原来的姓总有点蛛丝马迹的联系。比方说上面一个“山”字,底下一个“丘”组成的姓,就是岳飞的“岳”字颠倒过来。这个姓读作ya,同“亚洲”的“亚”字同音。这个姓现在在辽宁的昌图、沈阳有,安徽也有。这就是一个被迫改姓的例子。当初岳飞被秦桧害死以后,他的后裔中有一支为了避祸,不得已要改名改姓,于是改姓的时候就用老祖宗的姓的材料,组合成了一个新姓。

    宝岛台湾在日本占据时期,日本人强迫台湾人改成日本姓。有一个姓李的人很聪明,他知道《孟子》里面有一个“井上有李”的典故,所以他就用“井上”这两个字为姓,表示不忘老祖宗,同时寄寓了一种民族气节。中国的人文传统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生生不息、绵绵不止。

    “井上有李”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个廉士叫陈仲子。他的哥哥是个大官,食俸千钟。陈仲子认为哥哥的财产是不义之财,不愿意吃哥哥家的饭,住哥哥家的房子,就独自居住在于陵这个地方。有一次,他好几天没能吃到东西了,饿得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听不见了。陈仲子住的地方有口水井,井边有棵李树,李子已经被小虫子吃了一多半了。他葡旬着爬到井边,吃这些李子,只吃了三口,就耳朵也能听见了,眼睛也能看到东西了,就这样活了下来。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