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2-01根源中原的客家姓系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客家”是中原汉族播迁南下而形成的民系分支。它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具有独特的民风习俗、语言体系,也具有自我认同的文化意识和精神理念。因祖居中原,客居异地,故称“客家“。据相关资料统计,国内客家人数约5500万左右,主要分布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广大地区。川、桂、黔及香港、台湾也有客家分布。海外华人中也有近3000万的客家后裔。

    据著名学者罗香林研究,客家民系是北方汉族的屡次迁徙、繁衍而成。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一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二是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三是金、元入侵,宗室南渡;四是明末清初,满人入关;五是明清两代乾、嘉之后的大规模移民。

    随着历次大规模移民,在湘、赣、闽、粤交界处的交通要冲、山区腹地,形成了江西赣南道、闽西汀州府、粤东嘉应州(梅州)为集散地的客家三大人文中心。

    江西赣南道地处江西省南部,“南抚北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冲,抚赣闽粤湘之咽喉”,是中原人士南下的第一栖息之地,是客家人播迁各地的大本营。据现存方志和族谱资料表明,在今赣州市所辖18个县市中,有10个县市为纯客县市;在18个县市的710万人口中,客家人占680多万,达人口总数的95%以上。由此迁往闽、粤、川、黔的客家连绵不断,故而赣南向有“客家大本营”的称誉。

    闽西汀州府,为古代闽越人聚居繁衍之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及唐末五代时,大批中原人士避乱南迁。隋末唐初就有3000多户、近万人迁入汀州。据史志文献所载,唐代汀州府有户数4682户,人口15702口,而其中南下避难的就达3000多户,占户口总数的三分之二;历经两宋、元、明的发展,明洪武年间汀州府户数达60033户,人口增至290777人。明末清初,由于连年饥荒和战乱的影响,汀州府百姓向川、黔、粤、桂迁徙,使闽西汀州府成为客家又一发祥祖地。汀州府宁化县即是纯客县之一。其中宁化县禾口乡石壁村就有106个姓氏分迁到闽西、闽南、粤东、台湾,及湘、桂、川、浙等地。因此宁化县西壁村被尊称为“客家祖地”。19921119日,宁化县人民政府在石壁村东北修建了“客家公祠”,举行了立碑奠基仪式,由开国上将杨成武题写了“客家祖地”牌匾。19951129日又在石壁村举行了客家公祠落成仪式暨世界客居祭祖大典,确立了宁化石壁村为世界客家祖地的地位。而福建土楼,更成为客家代表性建筑。

    广东嘉应州,即今广东梅市,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客家文化中心。它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居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先秦时是百越之地,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筑城建州。南宋末年元代初年,梅州迭经战乱,人口仅剩十之一、二。明、清两代,随着外地客居人口的迁入,人口数量日增,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置嘉应州,治所在程乡,民国年间改程乡县为梅县,1988年改为梅州市,辖七县一区。

    嘉应州(梅州地区)人口在唐代以前较少,开元年间潮州府居之程乡县仅1800户,潮阳、户阳二县为7537户;宋初梅州有1568户,其中客户367户占总数23﹪。到南宋末年,由于中原士民大举南下避乱,梅州户数增至12372户,其中客户达6548户,主户5824户,客户占总数53﹪。而整个元代梅州人口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明代初期,梅州接纳了大量来自闽西的客家人,人口直线上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户数增至1686户,人口达6989人。清代康熙年间,由于“平定三番”,收复台湾,社会安定,人口激增。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嘉应州及其所属四县人口总数达1385400人之多,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35人,成为地狭人多的地区之一,人均田亩仅0.87亩,迫使当地民众向海外谋生,侨居南洋,成为著名的侨乡之一。

    而今梅州已成为广东客家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所属一区七县有客家人430余万,播迁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达230多万,成为客家文化的中心。保留有浓厚中州音韵的梅州语言和山歌,成为客家方言和山歌的代表。戏曲、音乐等成为客家音乐的最高水准,岁时、节庆、红白喜事都传承了客家乡俗,而粤东囲楼和闽西囲楼都成为客家建筑的经典之作。

    历代每次大规模移民都有数十万、上百万中原士民流徙江南,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原姓氏的播迁流布。据客家族谱--------《崇正同人系谱》所载,来自中原的姓氏达130多姓,仅来自河南中州者既有方、丘、林、成、利、陈、唐、袁、黄、潘、廖、冯、叶、蔡、赖、郑、邓、谢、钟等二十余个姓氏,其余各姓则来自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区。

    考古学家吴炳奎先生曾对客家大本营——广东梅州(古称嘉应州)100个客家姓氏的祖源和郡望作过调查分析,发现100个客家姓氏祖源,有72姓属黄帝姓系集团,12姓属于炎帝姓系集团,12姓属于舜裔姓系,两姓属于蚩尤族系,两姓属其它祖源,表明梅州客家姓96%来自中原华夏集团。

    客家人认祖习惯有两大特点:一是追认历史上显贵人物为本姓始祖。如郭姓以汾阳王郭子仪为远祖;李姓以南宋名臣李纲为远祖。二是以宁化石壁迁入闽、粤的第一代为开派始祖或始迁之祖。因此客家姓氏所标郡望多为中原郡望。在上述梅州100个客家姓氏中,属于河南的郡望有戴、邓、赖、叶、郑、谢、陈、丘等17姓;属于山西的有王、郭、温、薛、林、连17姓;属于河北的有房、魏、张、崔等15姓;属于甘肃的有董、李、秦、赵等14姓;属于陕西的有杜、段、马、杨、白12姓;属于山东的有蔡、谭、管、丁、孙、徐等11姓。以上所列86姓,均出自黄河流域6个省份。其余的14个姓氏出自江、浙、湘、鄂、皖、赣6省。所以客家泰斗罗香林断言:“客家先民来自中州旧地”。

    清代客家著名诗人黄遵宪也有诗云:

        筚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从而形象地描述了客家先民辗转迁徒,发展繁衍,传承中原文化,独守千处古风的历史轨迹。

    尤为可贵的是,这些客家后裔在传承中原古樸民风的同时,又吸取了华面沿海开放、进取的风气,不畏艰险,漂洋过海,落地生根,走向世界。据统计,在当今全球海外华人中,约有3000万人系客家后裔。他们有的是金融实业界巨头;有的是科技、航天精英;有的是政坛首要,更多的则是平民百姓。他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都曾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过重大贡献。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