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1-16奔波四年半 踏遍大江南北修族谱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20131225,艾铭义将编修完毕的《济阳艾氏族谱》(四修)捐赠给济阳县档案局,全书共四卷,一百多万字。此次编修历时四年半,在前三修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以后族人修谱打下了良好基础。

  历时四年半,写下一百多万字

  翻开《济阳艾氏族谱》(四修),映入眼帘的便是济阳艾氏的族训及世系字辈歌:“敬天祖德佑,进宗守九基……”,读起来朗朗上口。宗亲联谊、清明祭祀、寻根问祖、寻访留踪以及老谱留影和先世茔像等画面相继入目,由照片可见,济阳艾氏宗亲遍布大江南北,宗亲甚多。

  据了解,艾氏人口众多,分布在山东、东三省、山西、天津、广东等地,157个村居,两万一千余人。其中,山东省济阳县艾氏人口达六千七百余人。

  “四修共分为四卷。”艾铭义称,第一卷前半部分记录了四修的有关说明,如续修族谱理事会名单、各村联系人名单、续修族谱失续及绝支一览等。前三卷详细记录了艾氏初迁一世至三十世的相关信息。第四卷则以附录为主,包括济阳艾氏大事记、济阳艾氏三十贤及济阳艾氏文献等。

  据了解,济阳艾氏一修族谱始于清道光十八年八月,由十三世艾挺担任主编;二修始于清光绪元年,历时三年,主编为十五世艾浚美;三修始于民国十六年,历时四年,主编为十六世艾宦章、艾联英。“四修全书共两千六百余页,一百多万字。”艾铭义称,他历时四年半时间编修族谱,丰富了济阳艾氏家族的历史。

  为了重修族谱,踏遍大江南北

  “族谱在艾氏村民心中的分量很重,因此重新修编艾氏族谱,村民热情十分高涨。”艾铭义表示,此次编修资金全部来源于村民,资料的搜集等都是村民的义务劳动。

  “此次修编于2009年清明节开始发动。”艾铭义称,200944,山东省济阳县艾氏宗亲齐聚孙耿镇艾屯村,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共同祭拜始祖艾子敬,并相继召开了续修族谱会议,成立了第四次续修族谱理事会,制定了续修族谱章程、制度及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济阳艾氏第四次续修族谱工作。

  “编好济阳艾氏族谱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艾铭义表示,它涉及面广,涉及全国除西藏以外的省、市、自治区,任务十分繁重。据悉,此次修谱大致经历了宣传发动、信息采集、信息录入、编辑成书四个阶段。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各村信息采集人员不辞辛苦,不避严寒酷暑,走村入户,曾三进南临沂,到济宁、下泰安,到山西洪洞、陕西米脂,进安徽合肥,踏遍大江南北,保证采集工作不漏村、不漏户。艾铭义表示:“族人的热情令我感动。”

  “艾氏家谱的流传起源于清朝刑部尚书艾元徵。”据艾铭义介绍,艾元徵,字长人,号允冾,属济阳艾氏第十世,康熙十一年至康熙十五年任刑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著有《易经会通》、《书经会通》、《左传详解》、《离骚合参正解》等书。康熙帝感动其忠诚,御赐祭葬,并于孙耿镇设立艾元徵纪念亭和艾氏祖茔碑亭。“每年清明节,艾氏家族一行人会来到这里举行祭祖大典。”艾铭义表示。

  四修比三修,脉络清晰内容丰富

  “四修艾氏族谱在三修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艾铭义称,四修不仅增加了每个人的生卒年月、出生地现住址、政治面貌、学历、职业、职务等内容并首次录入了子女信息丰富了济阳艾氏家族的历史,而且设计了一分比较科学合理实用的信息采集表,制定了比较正规的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此外,四修还附录了部分诗文词赋、碑记等,并为第五次及今后的续修设计了时间表。

  “本次续修虽然尽我们所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艾铭义表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迁居城市市区的宗亲的住址信息不够详尽,由于各村信息采集人员的差异性,各村所录入的信息量存在差异,对于女眷的表述,限于各村报送信息时间的跨度和工作量较大,表述不够一致。此外东北三省的信息采集工作虽然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地域的长期战乱、动荡等原因,失续、遗漏甚多。

  “民有族,族有谱。”艾铭义表示,四修相比前三修不仅脉络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对后世子孙提出了希望,为以后族谱的修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使家族村民热情更加高涨,把续写家谱的文化发扬光大。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