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1-15炎黄文化是姓氏文化的根基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中国的姓氏文化,枝繁叶茂,源远流长。黄河流域就是滋养姓氏成长的土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和炎帝在这里共同创造了辉煌。这里是中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核心区域,是支撑厚重根文化的脊梁。而姓氏文化的起源,也就在这一地区。

    黄帝和炎帝都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黄帝当了部落首领后,教人们建筑房屋、喂养家畜、种植五谷,还发明了车、船、乐器和文字等。黄帝的妻子螺祖发明了养蚕、抽丝和织锦。炎帝创造了农具,教人们进行农业生产,还亲尝百草,发现了治病的药材。聪明能干、热心为百姓办事的黄帝和炎帝,深受人们爱戴。炎黄二帝一直被当作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 炎黄二帝的传说在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他们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因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迁徙路线是沿渭水东下,到达河南、湖北一带。

    炎黄部落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伟大贡献。他们发现可食用植物并培育成农作物;发明了生产工具,取代刀耕火种,开创了农业文明史。同时,他们改善饮食结构,了解植物的治疗作用,开创了中国医药史;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神农氏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炎黄二帝教民麻桑为布帛,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炎黄二帝发明了乐器,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黄二帝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

    炎黄二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们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们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炎黄二帝还是我国教育的始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海内外的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是名副其实的。从血缘关系来看,中华百家姓氏绝大多数属黄帝族、炎帝族和东夷族三族后裔。由黄帝直接发展而来的姓氏,有一些是现在常见的大姓。如张、王、李、赵、陈、刘、黄、周、吴、杨等都是。由于各个姓氏的具体情况不同,与黄帝的关系也不完全一样。比如张姓。相传它出自黄帝的儿子挥,因为发明了弓箭,担任弓长的职务,进而由“弓”、“长”两个字组成一个“张”字,于是便有了张姓。王姓的直接得姓祖先是周灵王太子晋,而周灵王相传是黄帝的后代,因此.王姓也是一个出自黄帝的姓氏。再如赵姓,也有一个关于它与黄帝的传说有关系。周穆王认为造父劳苦功高,便把他分封在赵城,他的后代在后来便姓了赵。《新百家姓》中,属于黄帝族的有70姓:王、张、刘、陈、杨、周、吴、孙、朱、胡、郭、林、何、郑、等。兼属黄帝族和炎帝族的有10姓:高、谢、吕、丁、卢、方、邱、贺、洪、龚。兼属黄帝族和东夷族的有8姓:梁、沈、任、廖、金、秦、白、尹。属于炎帝族的有许、姜、崔、雷等。属于东夷族的李、黄、赵、徐、马、江、谭、郝等。直接由黄帝而得的姓氏有姬、熊、轩辕等。黄帝的文臣武将们也得有龙、方等姓。寻根到中原,到炎黄二帝,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识。

    全球华人是一家。一家亲的重要标志,就是姓氏文化的渊源,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对自己姓氏的情结。这是血浓于水感情。无论你身在在天涯海角,只要华人见面,彼此第一句问候语就是“你贵姓?”。这个问候语,就是每一个人的思乡情。而研究姓氏的起源,让每一位游子回到故土去寻找祖先留下的那个根,就是我们中原地区最值得研究,最值得称道的内容,也是我们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所肩负的使命。

    应该看到,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客家先民原住中原,因战乱、灾荒或官职迁调等原因而举家南迁。历次客家先民辗转迁徙,南渡长江,筚路蓝缕、历经艰辛,定居赣、闽、粤诸省,后又蕃衍播迁海内外各地。从客家先民最早定居客家摇篮赣州到现在,已超过2000年了。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根在中原。中华民族一万多个姓氏,起源于河南的有1500多个,而常见的100个姓有73个姓出于河南,占人口较多的陈、林、李、许、蔡、黄、郑这七大姓都起源于河南。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民系近亿人,经常回河南寻根问祖,追流溯源。八十年代,港台郑氏回河南荥阳拜始祖,台湾苏姓到豫北临漳寻祖,新加坡白姓到洛阳龙门拜白居易。九十年代,泰国谢姓到河南唐河、南阳寻根,菲律宾洪姓到河南光山县问祖,泰国新加坡黄姓去河南固始县拜祖,而港澳叶姓则到河南叶县祭拜始祖。这些都是客家儿女追根寻源,不忘先祖的最有力佐证。

    我们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肩负着研究姓氏,编纂姓氏大典任务。更有责任为每一个姓氏寻找自己的根提供各项帮助。我们希望海内外的有识之士,到我们的基金会做客,并成为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携手,担负起寻根问祖的大任,为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