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6-01-10文革时草堆里藏家谱 高淳刘禹锡后裔留住根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作者:孙 文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乌衣巷》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名作之一。在高淳县阳江镇小花村,居住着一批刘禹锡的后人。村民刘宜炽介绍,他们保留了代代相传的中山刘氏宗谱。

   刘禹锡后人居住高淳

  今年77岁的刘宜炽拿出一只木箱,箱上写着中山刘氏宗谱。他告诉记者,这套刘氏宗谱是从父亲手里传下的,上世纪60年代文革时为保存这套宗谱,父亲从村里祠堂拿回来藏在草堆里才免遭烧毁,父亲去世后这套宗谱由他保存,宗谱共66本。刘姓村民居住在高淳砖墙、阳江和宣城狸桥等地,所以这套宗谱共分茅城、昆山、垛上、花溪、塔山等8个分支,每个分支都有一套完整的宗谱,但现在保留最完整的便是花溪这支了。

   打开宗谱,刘宜炽详细向记者讲述了高淳刘姓的来源。他说,高淳刘姓始祖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刘禹锡曾由中山(今河北定县)寓居彭城(今徐州),南宋末年,刘禹锡第5代长孙刘政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居溧水,溧水古称中山,刘政第三代孙刘宰居住在高淳砖墙茅城村,当年刘宰生有8个儿子,8个儿子分别住在高淳和宣城等地,形成了刘氏八大支派,目前八大支派刘氏人口近2万人,在宗谱上,刘禹锡是八大支派刘氏始祖,刘政是一世祖。

  刘氏宗谱记录刘家历史

  刘宜炽告诉记者,刘氏宗谱记录了刘家后人代代传承的历史。在八支派中,花溪支派人口最多,他是花溪支派刘姓后人,小花村刘姓村民已达4000多人,属花溪支派,花溪支派是刘宰第七个儿子刘氏四世刘绣之后,从一世祖刘政开始到他这一辈,已传承了31代,根据家谱排行他是第三十一世宜字辈,在他下面辈分已排到尔、行、善、事第三十五世,在他上面根据辈分排有维、成、超、尚等,他父亲刘有龙是有字辈,如果在世的话今年97岁,刘家最后一次修谱是民国15年即1926年,所以现在村里85岁以上的老人才有机会上谱。父亲在宗谱上有名字,现在村里还有一名85岁叫刘有谱的老人赶巧修谱那年出生,所以上了谱。

  在宗谱上还记录了刘氏迁居高淳以来,刘家人继世忠孝传家,人才辈出,在历史上,雍正元年和康熙年间,刘家出了刘世珂、刘珍庆等四名举人,明朝以后还出过刘朝讲、刘书开等7名进士,康熙二十年为培养人才,小花村里办起家族学堂,从学堂里走出不少名人,其中一个名叫刘愚恩的书生,道光年间考取进士后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学士。

  刘氏宗谱代代相传

  刘宜炽说,刘氏宗谱代代相传,在历史上刘氏宗谱起修于南宋,到最后一次修谱民国15年,刘家共修过14次谱。他说,在家谱上有记载,刘氏宗谱起修南宋抗敌名将刘廷藻,刘廷藻是刘氏第七世孙,在宗谱上记者看到,刘廷藻字可荐,号石沼,别号华国。11891261年,南宋抗敌名将,由进士任光禄大夫,升提督军务宫、太子太保,枢密院事封镇远侯,晩年居林下。

  刘氏宗谱60年修一次,根据宗谱记录,宋朝到明朝修过10次,康熙到民国期间修过4次。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刘氏后人还有晒宗谱的传统,在小花村还有家族祠堂,每年清明刘家后人都要到祠堂祭祖。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