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12-21家谱的历史与现状

来源: 未知 作者:谱志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的考证,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先秦《世本》为始皇所烧,今《世本》是清人所辑,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说明了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修谱,确立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即世系字派是最重要的程序,乡间名之 “排辈”,这必须齐集族人从议。男子在起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而且要放在全名中间或最末。族名与社会用名的使用也有界限。族名有一定的专属性,但社会名不得言之于家族长辈。社会称人族名也是对人不尊的表现。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见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古史辩派的创始人、著名学者顾须刚也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渊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肯定了家谱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重要的史料价值。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遗传学等新学科的角度肯定家谱的重要价值,并倡导对家谱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解放以后,家谱作为封建残余受到人们的唾弃,对家谱的研究停顿了下来。60年代出于对封建族权的批判,家谱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作为家谱的搜集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土地改革、批判封建宗族,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藏于深阁的家谱被作为封建残余扫地出门,上海图书馆成为全国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其家谱多来自造纸厂回收的废纸堆。这种情况也见于其他图书馆,比如北京图书馆,解放初统计为353种,到1985年清点馆藏已有2228种,大多为土改时期和文革时期所得。正是有识之士对这批历史遗产的保存,才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宝藏,值得好好发掘。海外华人的寻根意识及对家谱文化的重视则对祖国大陆家谱研究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日益加强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家谱研究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80年代家谱研究的兴起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成功开发,北京图书馆在1985年开始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历经数年完成了馆藏家谱目录和家谱提要2228种,还成立乐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辑出版家谱的二次文献、资料丛编;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家谱原件 11200种、83000余册,为世界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目前已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馆藏家谱的开发、利用及其研究。另外,社会各界也从各个方面促进家谱资料的开发整理。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档案局二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联合编纂《中国族谱联合目录》共收家谱目录12000多种。

 

  《中国姓氏通书》,详细介绍每一个血缘亲族的起源、演变、分支、迁徒、繁衍的历史,以及家族独特的风俗礼仪、家族文化等。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