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11-18别有洞天说“糜”姓

来源: 德州新闻网 作者:齐宝江
 

    陵县文博苑保存的一通《舍利灵塔建塔碑记》出土于糜镇广觉寺,它记录着北宋熙宁九年(1077)建塔捐资人的姓名。据研究,该石碑或可对“糜”姓的源流之说另辟蹊径。

糜镇的糜姓之谜

    据该碑记载,糜镇当时称“糜村镇”,在造塔施主的名字中,有“糜”姓男女各一位,显然,地名与姓氏有着直接关系,糜镇当是以姓氏命名。由于明清以来这一带的糜姓人已经销声匿迹,所以地方史上的糜氏家族一直是个谜。

    关于姓氏的记载由来已久,早在殷商的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家谱刻辞,汉朝以来修建世系族谱之风日益兴盛,一直到宋代时谱牒主要为官修,用于体现“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也就是说,宋代姓氏的使用权还是受官方严格管辖的,有着社会等级规范。

    从这块宋代刻碑中的 “糜村镇”用“糜”姓冠名来看,糜氏家族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再者,糜村镇是先有“村”后为“镇”,糜村原来的糜姓人应该不在少数。然而,碑记中的糜姓捐款人所占比例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其当时的居住人口已经不多了。可见,糜村镇糜氏的昌盛期还要由此向上追溯。

    “镇”的设置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处于战略要地的“糜村”可能在此期间成了驻兵的军镇,叫做“糜村镇”。世家宗族是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国家战乱频仍,朝廷主要借助他们的势力巩固政权,糜氏中也可能有担任官职的人物。

    两晋时期大批名门望族南迁躲难,糜氏家族可能受到影响,只有一部分平民和武职人员坚持了下来。 《元域志》记载,北宋元丰年间,“糜村镇”恢复原名“糜村”,为安德县八乡之一。

再辟蹊径寻“麋国”

    古代大家族是封建世袭制,所居之处代代相承,经过长期的繁衍后人口众多,聚族成村,所以糜村镇糜姓的历史应该上溯很久。史料记载,糜镇在汉、西晋时曾设平昌县城。在古邑的市民中,糜氏应占有相当一部分,如此,这里也就是糜姓人的发祥地之一。

    “糜”与“麋”在古代是通假字。据《周书》记载:商周之际有麋国,国人以麋为姓。据说古麋国源起于夏王朝大禹后裔的诸侯国,商王朝沿袭。起初的麋国因何而名,又在何处呢?不见记载。

    据《德平县志》载,糜镇的基山是鲧禹治水时般、鬲两河交汇的枢纽。它原名箕山,是远古时的“天文台”,据载“古堰一道不能详所自始,其东田庐城郭在焉”。据考证“古堰”与其附近的“鲧堤”一脉相承,都是当初鲧筑的堰堤;而“城郭”处在国家要地,应是禹王封给亲族来驻守的邦国,它会不会就是“麋国”呢?方志和民间都对糜镇有“麋鹿镇”之称,它也许就从古代麋国演化而来,即糜姓祖源地。

    糜姓由来的另一种说法在《姓氏寻源》中:“秬黍之类有糜,即糜芨也,当取此为氏,如麦氏、禾氏、粟氏之类。 ”糜子的种植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往北,古 “糜国”若是因植物而命名也应在原产地。糜镇从前就曾以糜子为主食,相传糜镇因盛产糜子并且是加工销售的集散地,而远近闻名。一姓多源、多音、多义是现实中常有的现象,糜镇作为糜姓发源地是非常符合条件的。

    历史上包括糜姓在内的世族迁移,使我国的文化南北交融,创造了新的生机和发展动力,编织了中华民族繁荣统一的坚韧纽带。我们从《舍利灵塔建塔碑记》去探源“糜”姓,可谓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多姿多彩的糜姓来源也丰富了糜镇的历史底蕴。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