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10-31中华姓氏堂号中以“敦”字打头的堂号释义

作者:江河

1、敦本堂

 

    敦本,注重根本。本,古时多指注重农事。《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采蘩实殷,稼穡惟阜。”唐孟郊《蓝溪元居士草堂》诗:“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清冯桂芬 《<滇南事实>序》:閲其书:勤农桑,疏沟洫,重学校。大恉以兴教化、敦本厚俗为务。”

 

2、敦叙堂

 

    叙九族使九族亲厚而有序,亲睦和顺。《三国》有“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

 

3、敦伦堂

 

    “敦”字意谓勉励;“伦”谓伦常,谓敦伦尽份。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故其心舒。”《明史·职官志二》:“务各期以敦伦善行,敬业乐羣,以修举古乐正,成均之师道。”清 钮琇《觚賸·两大文章》:“况皇上至圣至仁,以尧舜之道治天下,敦伦厚俗,远迈前朝。”敦伦尽份 敦是敬重,相应,符合的意思。伦是伦理道德。尽是恪守义务,尽职尽责的意思。份是指自己的位置、身份。敦伦尽份就是我们的思想行为要完全以崇敬的心理,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尽职尽责地主动承担好自己本份的义务。

 

4、敦睦堂

 

    敦睦,亲善和睦。《三国志·明帝纪》: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亦作“敦穆”敦穆于于九族。《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遂更为敦睦之行。” 明 方孝孺 《友于堂铭》序:“以友于名堂,盖有志乎敦睦者。”又.指使亲厚和睦。《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天下,惟陛下省察。” 欧阳山 《三家巷》三五:“说来说去,无非是什么取缔排 日 运动,敦睦两国邦交那一套。”

 

5、敦礼堂

 

    尊崇礼教。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孔丛子·陈士义》:“当今所急者,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后汉书·朱穆传》:“得小心忠笃敦礼之士,将军与之俱入。”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出处〗许地山《在费总理的客厅里》:“假使人来查办,一领他们到这敦诗说礼之堂来看看,捐册、账本、褒奖状……他们还能指摘什么?”

 

6、敦仁堂

 

    仁厚。语本《易·系辞上》:“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韩康伯 注:“安土敦仁者,万物之情也。物顺其情,则仁功赡矣。”《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诸葛 敦仁,则天活物。”

 

7、敦行堂

 

    敦行取自于《礼记·曲礼上》中“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敦”是敦促、勉励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强调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坐而论道、光说不做,只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学者不光要志存高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与品格,远大抱负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实现,只有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行动并在行动中勇于开拓创新,只有将知和行、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才能算是完美意义上的人,才能算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8、敦厚堂

 

    指使诚朴宽厚。《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宋 苏轼《上富丞相书》:“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此明公之所得之于天。” 王西彦《眷恋土地的人·北运河之夏》:“这是一条淳朴的河,好像居住在它两旁的人民一样,有着单纯敦厚的性格。”

 

    晋 袁宏《后汉纪·章帝纪上》:“章帝尊礼父兄,敦厚亲戚。” 唐 高彦休《唐阙史·荥阳公清俭》:“思得以还淳返朴,敦厚风俗,是独怜子力用弊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汤文正》:“汤文正公斌抚吴时,以清介自励,敦厚风化。”又谓诗文等的风格浑厚。明李时勉《<</FONT>犁眉公集>序》:“其气壮,故其辞雄浑而敦厚。” 邓方《冬日阅国初诸家诗因题绝句》之二:“独有 愚山爱敦厚,五言清绝似潇湘。”

 

9、敦复堂

 

    《易经》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意为以自省来回归原点。《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象辞》说:“敦厚忠实地复归正道,内心不会有什么后悔”,是因为六五爻虽然远离阳刚,但却能够反省考察自己的言行以完善自我,通过这样的途径,促成自己返回正道。

 

10、敦谊堂

 

    谊敦桑梓故里,敦睦乡谊。

 

11、敦义堂

 

    取“敦仁、重义”之意。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