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10-10话说家谱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作者:孟庆沄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庭、家族的历史档案,就是家的“史记”。是旧时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与正史和方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不仅具有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民俗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而且还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认祖提供了有案可查的文字根据

 

一、“世谱”的产生

 

    上古时期没有君主,由氏族、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老了再推选有功德的人为继承人。这种更替首领职位的制度,历史叫“禅让”制度。皇帝以后的杰出首领有尧、舜、禹。禹年老的时候,禹的儿子启未经推选,杀死了伯益,建立夏王朝。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开创了“父传子、家天下”的奴隶制社会--夏朝。出现了以血缘传天下,排世系记家谱文字记载。最早的家谱实物记载,出自甲骨文。《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为“库1506”号的甲骨,记录的是殷商时期的倪氏13个人名谱系,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

 

    除甲骨文外,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刻有谱系文字。铭文有的多达四五百字。20032月在陕西眉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就有文王至孝王九代周天子的世谱。

 

二、谱系的称谓

 

   谱系最早称“世谱”。到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世谱”为家谱或族谱。“世”,即父子相传,把父子相传的血缘关系依次排列,就叫“世系”。

 

三、“世谱”的普及

 

    相传战国时赵国史官撰写《世本》,被视为封建社会家谱的起始作。内容主要是记载皇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城)、作(制作)等。该书的体例对后代的“世谱”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两汉时期,谱系得到了完善,但仍掌握在帝王之中。当时的家谱是排世系的谱牒,谱系中只有男性,没有女性;只有世系辈分,没有班辈用字。

 

    可以从《三国演义》中窥知一二。“ 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刘备的“皇叔”身份,为日后的打拼天下提供政治之本。

 

    魏晋以后,“世谱”才有幸进入官宦之家,当时仕族记录谱系,一是光宗耀祖,二是显示门庭高贵。

 

    两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经过矛盾冲突,以及理论上的自我调整达到了成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推动了社会协调发展和统一。家谱也盛行开来,商贾及大家争相编谱,以铭记祖先功德。

 

   到了明清时期,家谱得到了普及,已进入寻常的百姓家。中国进入编写家谱的高峰期。

 

   那时候,为了相互区分,通常都会给家族取一个“堂号”。“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堂号的类别大约可以分: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以地域命名堂号、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以祥瑞吉兆为堂号、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等。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明清时期还多了一项“班辈用字”。“班辈用字”又叫“昭穆”,即父子排列顺序,父曰昭,子曰穆。“班辈用字”一般为五字或七字一句的顺口溜,从用字就可以窥探出辈分的长幼。

 

    由于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方式的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日渐淡忘在忙碌而又浮躁的现代人记忆中---“世谱”,将被开启。它维系宗族血脉,连接着五湖四海的游子,根系着海外华侨的精神家园。将为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服务。

 

    借此,唤起人们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