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10-09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

来源: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作者:佚 名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1、安徽师范大学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座谈会

 

  2011118日下午,我校2011年度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申报工作座谈会在花津校区行政楼第二会议室召开。校党委书记顾家山、副校长王绍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评专家陶富源教授、王世华教授出席会议。党委宣传部、研究生学院、科研处部门相关领导,文科学院院长、科研院长、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申报负责人及部分课题组成员与会。座谈会由副校长王绍武主持。

 

  座谈会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首席专家、历史与社会学院周晓光教授代表课题组对项目选题的源起、申报的思路、标书的修改、答辩的技巧作了介绍,他在总结申报经验与体会时谈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的申报成功来之不易,是学校高度重视与集体努力的结果,是课题组积极申报选题、认真组建团队、加强学术交流和潜心研究积累的结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研究》入围答辩项目首席专家、教育科学学院周兴国教授代表课题组在发言中认为,重大课题的选题与申报要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坚实的学术积累、过硬的学术团队和鲜明的研究特色,今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的申报为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今后还将继续关注高端项目的申报。王世华教授、王守恒教授、葛明贵教授作为以上两个课题组成员代表在发言中感慨万端的畅谈了重大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得失经验、感人细节和策略建议,由衷的表达了高级别重大科研项目对我校发展的重要性和其竞争的残酷性。文学院院长丁放教授等在座谈交流中谈及了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的准备、思路与想法。

 

  顾家山在讲话中指出,我校能够首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学校的荣誉,是学校影响力的体现,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的起点。座谈会召开的非常及时和必要,是总结会、动员会,又是祝贺会。他指出,在明确学校十二五发展任务的基础上,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找准历史方位,明晰发展定位,深化理性思考,理应有所作为。今后的发展中应重点在质量上下功夫,突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强化创新学术团队培育,以争取高层次科研项目为目标,积极参与研究解决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讲话中,他还强调,今后的科研工作还应该注重学术创新和社会影响,注重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注重学术问题的梳理和聚焦;应该通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广泛吸纳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应该不断提炼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学术团队运作机制,为学校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学术创新团队。

 

  王绍武在总结发言中要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承担课题组,要精心组织,科学分工,周密安排,加强交流,坚持质量,确保研究任务实现,拿出有标志性的优秀成果,提高学术研究的美誉度。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出精品、出经验、出示范三个目标。各学科带头人,要瞄准需求,精心谋划,培养团队,打好基础,增强所在学科实力。科研处要全力以赴,周到服务,努力完成十二五时期学校科研总体发展目标任务。

 

  2、《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召开项目启动会

 

  (1)《安徽日报》报道: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课题启动”

 

  2011123日,由安徽师范大学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正式启动。本次课题研究将立足于徽州地域社会,通过徽州家谱这一具有广泛意义的重要载体,将历史文献解读与经济史、社会史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对徽州社会的历史变迁进行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呈现徽州社会千年演进的历史,揭示其内在的特质及发展规律。整个课题项目研究分为主体工程和基础工程两部分。基础工程包括“徽州家谱谱序选编”、“徽州家谱资料类编”、“徽州家谱编年”和“徽州家谱叙录”四类资料的整理,主体工程由“宋元明清徽州社会与徽州家谱编修”、“宋元明清徽州家谱的历史演进”、“千年徽州家谱与徽州基层社会秩序”三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部分组成。整个课题研究预计在5年内完成。(记者:沈宫石)(注:20111219日《文摘周刊》第三版转载)

 

  (2)安徽师范大学校园网报道:我校举行《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

 

  2011123日,我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启动暨开题报告会在芜湖铁山宾馆召开。

 

  副校长王绍武教授,副校长李琳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栾成显研究员,校党委宣传部、科研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安徽日报》芜湖记者站负责人,以及来自复旦大学、江苏省社科院、江南大学、安徽大学、池州学院、黄山学院、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和安师大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全体课题组成员共3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上午的会议由项目首席专家、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周晓光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的立项填补了安师大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上的空白,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王绍武对项目的获得表示祝贺,对相关单位、校外专家给予项目申报的热忱相助和课题组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艰辛努力表示感谢,并就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他希望此项目能够出精品、出经验、出示范。校科研处副处长史铁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政策性规定进行了详细解读。瞿林东教授结合自己主持重大项目的经验和体会对项目实施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要求课题组同志必须“协作攻关,严谨创新”。周晓光教授介绍了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历社学院副院长、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徐彬教授介绍了项目申报及研究目标等相关问题。随后,课题组成员就如何进一步优化项目设计及回应评审专家提出的建议等问题展开热烈研讨。

 

  下午的会议由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皖江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世华教授主持。栾成显研究员首先就中国家谱研究的意义、现状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课题组同志“放开视野,充分重视”。课题组成员在上午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项目的具体分工等问题,他们还纷纷表态一定会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组所交付的任务,绝不辜负国家和课题组的信任。随后,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副校长李琳琦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他认为,《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的立项,不仅对安师大,乃至对整个徽学发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学校徽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对我们既是重要机遇,也是挑战。他建议课题组要科学细致地搞好顶层制度设计,努力把项目实施好。最后,周晓光教授对项目的具体实施及一系列后续工作进行了部署。

 

  此次项目启动暨开题报告会使全体课题组成员形成了共识,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责任。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安师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正式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成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起点!

 

  3、最终完成项目总体构想与具体实施办法

 

  为实现启动会确定的及早完成项目总体构想及具体实施办法,确保项目顺利有序开展,在瞿林东先生指导下,课题组首席专家周晓光教授与课题组成员最终完成了该项目的“顶层设计”工作:

 

  (1)课题最终成果形式及名称定为《徽州家谱研究书系五种》

 

  (2)最终成果的内部结构为:

 

  ① 徽州家谱研究书系五种之一:千年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变迁

 

  上卷 宋元明清徽州社会变迁与徽州家谱编修

 

  中卷 宋元明清徽州家谱的演进

 

  下卷 徽州家谱与徽州基层社会秩序

 

  ② 徽州家谱研究书系五种之二:徽州家谱编年

  ③ 徽州家谱研究书系五种之三:徽州家谱之名谱叙录

 

  ④ 徽州家谱研究书系五种之四:徽州家谱序例选编

 

  上卷 宋元徽州家谱序例选编

 

  中卷 明代徽州家谱序例选编

 

  下卷 清代徽州家谱序例选编

 

  ⑤ 徽州家谱研究书系五种之五:徽州家谱资料类编

 

  第一卷 徽州家谱学术史资料汇编

 

  第二卷 徽州家谱商业史资料汇编

 

  第三卷 徽州家谱民俗史资料汇编

 

  第四卷 徽州家谱文书资料汇编

 

  第五卷 徽州家谱传记资料汇编

 

  这个总体框架同投标书的设计略有不同,即:第一,不刻意把研究成果同资料整理截然分开,因为从广泛的意义上看,这两部分都应当视为研究成果。第二,现在设计的“书系五种”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学术结构,最基础的是资料类编,往上一层是序例选编,再往上一层是名谱叙录,再往上一层是家谱编年,最顶层是三卷本的论著。这样一个结构或许能比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题的内在逻辑联系。

 

  (3)关于子课题的要求和实施步骤

 

  每一子课题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实施步骤及分工合作的办法,包括:

 

  ① 关于各子课题之具体目标的明确表述;

 

  ② 子课题的篇帙及课题组成员分工承担的文字数量;

 

  ③ 对各子课题的体例、规范作具体的表述;

 

  ④ 子课题负责人提出分工的设想,以备讨论、确定之用;

 

  ⑤ 子课题负责人提出分工合作的多种可能性及研究内容出现交叉情况的处理办法;

 

  ⑥ 子课题负责人对工作流程提出具体设想,使课题的参与者都能明确研究对象及目前如何着手研究工作。

 

  (4)整个课题组目前要做的工作是:尽早把各大图书馆已经公开上网的徽州家谱资料汇集起来,除网络传递外,同时打印纸本至少两套,供课题组成员阅读、查询之用。这是目前最迫切的一件事情。至于个人掌握的家谱资料,何时公开,可酌情处理。

 

  课题组成员按照项目总体构想及具体实施办法,并结合每个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专长,进行了课题内部的适当而有效的调整。课题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已全面展开各自的研究工作。在王世华教授指导下进行的“徽州家谱编年”、“徽州家谱序例选编”等基础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千年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变迁”的专题研究人员现已开始了研究工作。具体情况为由周晓光教授、董家魁博士等负责“上卷 宋元明清徽州社会变迁与徽州家谱编修”的研究工作,由徐彬教授、谈家胜教授等负责“中卷 宋元明清徽州家谱的演进”的研究工作,由刘道胜教授、王裕明研究员等负责“下卷 徽州家谱与徽州基层社会秩序”的研究工作。以上三卷本的专题研究的内容提纲已设计完成,已开始阅读选取家谱资料,认真撰写文稿。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宋元明清徽州社会变迁与徽州家谱编修

 

  依据子课题申报项目书的内容设计,该团队成员开始了系统阅读和梳理徽州家谱中的第一手研究支撑资料,并全面查阅和整理徽州文集、徽州方志、已有徽学研究成果等中的有价值史料和观点,以为该子课题研究做好资料准备。课题负责人周晓光教授发表了研究论文《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风俗》,团队成员董家魁博士发表了论文《徽州家谱研究的回眸与前瞻》等。并进行了细致分工,初步拟出了该部分撰写提纲。七章内容设计如下:第一章 绪论,内容包括徽州家谱研究的回眸与前瞻、宋元明清徽州社会历史变迁述评;第二章 宋元明清徽州宗族的发展与家谱编修;第三章 宋元明清徽州人口的迁移与家谱编修;第四章 宋元明清徽州士绅的强大与家谱编修;第五章 宋元明清徽商的繁盛与家谱编修;第六章 宋元明清徽州文化教育的发达与家谱编修;第七章 宋元明清徽州工艺的进步与家谱编修;最后拟总结宋元明清徽州社会变迁与家谱编修之关系。该子课题提纲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已开始了深入思考研究,撰写书稿。

 

  子课题二:宋元明清徽州家谱的历史演进

 

  子课题负责人徐彬教授组织团队对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馆藏徽州家谱进行了整理,组建了“徽州家谱文献研究中心”,并组织团队成员对徽州民间家谱进行了调查整理工作,深入徽州乡间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目前该子课题进展顺利,完成了大纲编写。负责人完成并完善了《徽州谱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撰写,发表了《程敏政的家谱编修及其影响》、《万历<灵山院汪氏十六族谱>的编撰特点及其价值》、《明代徽州家谱谱序功能研究》等多篇论文;指导研究生完成了硕士论文《明代徽州谱序研究》和《清代徽州谱序研究》,并开始了《明代徽州家谱成就》、《清代徽州家谱成就》的撰写工作。

 

  子课题三:千年徽州家谱与徽州基层社会秩序

 

  该子课题团队成员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徽州家谱研究等资料。课题研究人员刘道胜教授已撰写发表了高质量文章《明代徽州珍稀族谱<程典>考论》;王裕明研究员也发表了论文《明清徽商典当资本的经营效益》等,并出版了学术著作《明清徽州典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该子课题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进行了明确分工,已完成了八章内容的撰写提纲。第一章 从千年家谱看宋元明清徽州社会结构的变化,具体内容包括庶民地主的发展、佃仆制的盛行、宗族的强盛、徽商的勃兴、乡绅的强大、会社的发达;第二章 从千年家谱看宋元明清徽州社会人口的流动,具体内容包括宋代徽州外来人口的迁入、宋元徽州人口的内部流动、明清徽州人口的外迁、清代徽州外来人口的再次迁入;第三章 从千年家谱看宋元明清徽州基层社会行政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基层组织对户籍的管理、基层组织对土地的清丈、基层组织对赋役的征收、基层组织对社会教化的倡导、基层组织对社会治安的维护、基层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第四章 从千年家谱看宋元明清徽州基层社会经济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开发的持续、土地交易的频繁、山林经济的发展、商贸活动的展开、民间金融的活跃;第五章 从千年家谱看宋元明清徽州基层社会礼俗,具体内容包括朱子家礼的确立、婚姻制度的演变、祭祀制度的调整、丧葬制度的固化、世仆制度的冲击、民间信仰的盛行;第六章 从千年家谱看宋元明清徽州基层社会司法,具体内容包括民间纠纷的主要形态、基层司法体系的组织形式、民间纠纷的解决路径、基层司法实践下的乡村治理;第七章 宋元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基层社会秩序,具体内容包括徽州宗族对基层组织的调适、徽州宗族族产的壮大、三,徽州宗族对社会礼俗的维护、徽州宗族对基层司法的干预、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徽州宗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第八章 宋元明清徽商与徽州基层社会秩序,具体内容包括徽商对基层赋役的承充、徽商对徽州经济的影响、徽商对社会礼俗的侵蚀、徽商对基层司法的参与、徽商对公共事务的倾注。该子课题团队成员已开始了深入研究,正在撰写书稿。

  子课题四:徽州家谱资料整理四种

 

  在子课题负责人王世华教授带领下,团队成员开展了系列家谱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一是徽州家谱编年工作初步完成。徽州家谱编年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充分收集、整理徽州家谱的前提。课题组成员徐彬、刘道胜、梁仁志、董家魁以及朱玉荣等部分研究生,依据已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等编,中华书局1997年》、《中国家谱目录》(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黄山市博物馆藏家谱提要》(连载于《徽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1998年第1期,共7期),并结合实地调研和查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黄山学院图书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等单位收藏的徽州家谱情况,对现存馆藏的2000余部徽州家谱进行了编年整理。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宋元、明代、清代等三个时间段的徽州家谱编年工作,接下来要进行此编年的核对、补充和完善工作。二是徽州家谱序例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徽州家谱的谱序和凡例涉及内容丰富,研究价值很高,是深入认识徽州家谱本身及开展相关专题研究的重要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整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课题组成员之前已着手对四库系列丛书中的徽州谱序及具有典型性的徽州家谱序例进行录入整理。继宋元徽州家谱序例的文字录入整理完成之后,便开始了对明代和清代徽州家谱的序例进行文字录入、补充校对等,工作进展顺利,该部分内容目前已基本完成。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1、课题组成员参加安徽省徽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由安徽省徽学学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徽学研究百年:回顾、反思与展望”研讨会暨安徽省徽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于1030日在安徽大学隆重召开。省徽学学会相关领导及来自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省博物馆、省档案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等十余家单位的近60位理事暨徽学研究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大会主题及徽学研究理论体系的建构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课题组成员李琳琦教授,周晓光教授等应邀出席,并分别主持大会学术讨论。课题组成员提交了6篇学术论文,张健研究员及刘道胜副教授则分别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梁仁志副教授、董家魁博士等也应邀一同出席。

 

  2、周晓光教授与复旦大学专家学者开展学术合作

 

  201111月,周晓光教授应邀到复旦大学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合作交流活动。期间,周晓光教授与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就子课题“徽州家谱与徽州基层社会秩序”进行了充分、深入地探讨,为课题开展的校际合作、子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课题组成员应邀参加“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728-29日,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大学、黄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明史学会、安徽省历史学会等联合举办的“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我校历史与社会学院王世华教授、李琳琦教授、周晓光教授、徐彬教授、张健教授、刘道胜教授应邀参会。

 

  本次会议,有来自韩国、日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广东省社科院以及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60余人莅会。大会收到正式论文40篇。与会代表围绕“千年徽州: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在徽州人才兴盛成因、徽州人才与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徽州人才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徽州各类人才专题研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我校参会人员均提交了专题论文,先后作主题发言,并在会议期间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对安徽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在徽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均给予高度赞赏。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历史上的徽州,人才辈出,人才贡献巨大,是人才的渊薮,是国家人才库。加强对徽州人才的研讨,必将有力地推进徽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探讨徽州历史上人才繁盛的历史文化渊源、培养人才的机制,以及人才与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揭示人才辈出的奥秘,及其对社会文明所起的进步作用,其意义深远。本次会议对于深入探讨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徽学研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4、周晓光教授为全国第四届“徽文化”研究生暑期学校学员作题为“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区的形成”学术报告

 

  2012810日上午,在安徽大学磬苑宾馆第五会议室,周晓光教授为全国第四届“徽文化”研究生暑期学校作了一场题为“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区的形成”的学术报告。

 

  周晓光依据大量的徽州历史文献资料,对地域学术文化区的内涵、学术文化区形成的特征和学术文化形成的三个指标进行了综合性的概括和解说。关于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区形成的三个重要指标,周晓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认为十二世纪以后徽州成为学术文化的发达地区,形成了以朱子学为核心的统一的学术理念,徽州相对稳定的境域的形成也是徽州学术文化区形成的重要的表征。

 

  就传统文化区形成的基础,周晓光对此做了深入探讨,徽州“万山回环”,“郡称四塞”,水系发达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徽州传统文化区形成的自然地理基础;徽州从吴越文化圈到汉文化圈的重心区的演变、从“崇武”到“尚文”的风尚的变迁和“鄙野”到“富州”的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徽州传统文化区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

 

  此次报告论点鲜明,视角新颖,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使广大学员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徽州文化教育,充分显示出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5、方静先生应邀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专题报告

 

  为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的开展,20121227日上午,绩溪胡适研究会会长、徽学研究专家方静研究员应邀来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学。在学院四楼会议室,方静为重大项目课题组部分成员及我院师生作了“徽州族谱与徽州宗族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徐彬教授主持。

 

  徐彬首先介绍了方静在徽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丰富成果,并接受了方静捐赠给我院的个人学术著作,还代表历史与社会学院正式聘请方静为我院兼职教授。接着,方静向大家详细报告了他对徽州族谱与徽州宗族的研究与思考。报告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族谱概念的理解。他认为族谱是原始信仰的产物,是儒教信仰的重要载体,是宗族社会的精神支柱,还是一种生命信息记忆。二是对徽州族谱功能的认识。他认为徽州社会以宗族族谱为脉络体系,徽州宗族自治的管控是以族谱为法典的,宗族社会的发展是以族谱为动力的。三是他研究徽州族谱的两个成功案例。其一为汪华族谱研究。通过研究,他纠正了汪华籍贯中比较模糊的概念,纠正了一个史实,并根据族谱找到了汪华之子墓葬绩溪的情况。其二为胡雪岩族谱研究。学界之前出现了关于胡雪岩的出生地:徽人或杭人之争。方静通过光启堂三房支谱(进士第)手抄本的发现,使得这场论争变得毫无意义,即证明了胡雪岩为徽州人。四是他研究族谱的收获。他通过对族谱的阅读、研究与思考,不仅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还获得了思想认识上的升华,认为族谱是一部民间史书,是一张人口迁移路线图,是一部地方人物志,也是一部风俗记录书。

 

  长期以来,方静先生不仅个人致力于徽学研究,还利用其在徽州的各方资源积极为我校徽学研究提供各种帮助与便利,尤其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他将个人收藏的珍贵家谱捐赠给课题组,并利用绩溪胡适研究会的影响帮助课题组收集、复印了大量民间收藏的家谱,利用《徽学研究通讯》专门为重大项目组稿刊发徽州家谱研究论文。

 

  方静此次来我院讲学,进一步密切了我校徽学研究团队与徽州本土研究专家的交流,对进一步深化双方在徽州文献查阅、徽州资料搜集、徽州社会调查、徽州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6、课题组成员应邀参加“2012’安徽省徽学会学术年会”

  2012113-4日,由省徽学会主办,绩溪县徽文化研究会等承办的“2012’安徽省徽学会学术年会”在绩溪县召开。课题组成员周晓光教授、王世华教授、李琳琦教授、徐彬教授、刘道胜教授、张健教授、董家魁馆员应邀出席会议。历史与社会学院古代史、历史文献等专业的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也一并应邀参会。

 

  此次徽学年会,有来自省社科联、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省方志办、安徽财经学院、黄山学院、黄山市社科联、黄山市委党校、黄山市方志办、休宁县方志办、绩溪县徽文化研究会等全省各地的徽学研究专家学者80余人莅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徽州文化与安徽精神”这一主题,分别就徽州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取向、徽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徽州文化与新时期安徽精神、徽州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徽州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徽学研究的前瞻性问题等六大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我院王世华教授担任了大会主题发言的主持人,对大会代表的主题发言给予了中肯的学术点评。张健教授作为代表作了主题发言,探讨了徽州地域文化的人文精神。徐彬教授围绕我院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的内容设计和进展情况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希望徽学界同仁今后能够实现文献资料共享,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博士生董家魁、硕士生张学会、徐和阳等也围绕徽学研究问题作了大会交流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对我院师生的精彩发言给予好评,对安徽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在徽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丰富成果表示赞赏。

 

  学术交流与研讨之后,省徽学会汇报了本年度徽学会的工作开展情况,提议增补8位理事并获得大会通过,并就2013年的徽学会工作提出设想。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省徽学界在徽商发源地之一绩溪举办徽学年会,颇具意义。此次会议将有助于推进徽州文化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在徽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机制创新方面,在徽学向外地的宣传与普及方面,尤其在徽学研究服务现实社会方面,必将更有作为。会议还安排了学术考察,使与会学者进一步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7、课题组成员赴绩溪县徽州家谱收藏与保护调查团队收获丰硕

 

  由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徐彬教授指导申报的“安徽省绩溪县家谱收藏与保护调查”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被立项为校级重点团队。该项目旨在鼓励实践团队能围绕主题,深入挖掘社会、学术热点问题、认真展开调研、努力解决问题,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该实践团队主要由徐彬教授、周晓光教授、刘道胜教授指导的研究生组成,团队依托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千年徽州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在徐彬教授的指导下组建,课题组成员梁仁志副教授、董家魁博士、丁修真博士、朱小阳博士,也参与了该团队的调研计划制定、实践过程指导等活动。他们都是重大项目的课题研究和资料收集的积极参与者。

 

  自201378日至20日,该团队以绩溪县为实践基地,展开了为期近半个月的徽州民间家谱收藏与保护调查活动。绩溪是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在这里,他们深入田野乡村,调研徽州家谱的收藏与保护;在这里,他们寻访博学的民间学者,记录那原滋原味的徽州韵事;在这里,他们回归徽州最初的家园,感悟徽州的历史变迁。

 

  寻访民间家谱,丰富研究史料。一部家谱,不仅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古今,更是传统社会的一个缩影,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在还原徽州最初的图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绩溪民间所藏家谱众多,队员不惧骄阳的炙烤,不怕道路的泥泞,不畏路途的遥远,行走在蹒跚的山道上,深入到田间地头,寻访民间家谱。他们的努力换来了回报,现已经对绩溪县的瀛洲乡瀛洲村章氏宗谱、仁里村程氏遗谱、大坑村胡氏宗谱,临溪镇汪坑村程氏世谱、胡里村胡氏族谱,荆州乡姚氏、丁氏和胡氏宗谱伏岭镇华阳邵氏宗谱,杨溪镇大石门村姚氏宗谱和绩溪城东汪氏和胡氏宗谱等家谱的收藏与保护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并拍摄了绩溪县民间徽州家谱的电子照片8000余张,计52部,这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料积累和实地调研作了良好的准备工作。

 

  三、代表性成果简介

 

  该项目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列举几篇代表性的成果简介如下:

 

  (一)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

 

  课题组核心成员栾成显研究员撰写的文章《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发表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文章认为谱牒是人类对其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知,谱牒的编撰形成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以《世本》为代表的先秦谱牒,为正史编纂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谱牒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堪称家族历史的全面记录,其缺欠是女性资料较少登载。谱牒修纂的流弊是在追溯远祖世系时多攀附名贵,但亦存在不援古、不攀附、重考证、重事实、断自可见之世的成熟之作,这是中国古代谱牒史上的主要流派。对各种谱牒须加以分辨,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至今存留于世数量巨大的各类谱牒,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三大文献体系之一,谱牒保存了其他任何文献都没有记载的珍贵史料,堪称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该文目前已被学术界引用2次、下载90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二)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风俗

 

  首席专家周晓光教授与子课题负责人徐彬教授撰写的文章《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风俗》,发表在《安徽史学》2011年第6期。文章论述了明清徽州社会是具有典型社会特征的区域社会,存在其中的“仁让之风”、重视血缘关系和重视婚姻门第是其中主要的几种社会风俗。这些社会风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明清徽州家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文章认为明清徽州社会利用家谱宣扬了“仁让”之风,通过家谱保持血缘纯洁性,也利用家谱维持婚姻的门第等级。该文目前已被学术界引用1次、下载195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三)徽州谱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徐彬教授撰写的著作《徽州谱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在徽州谱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的尝试。该著共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徽州谱学性质。主要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徽州谱学的指导思想,指出宗法思想对谱学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得出宗法思想在谱学发展中起深层指导作用。讨论了史学思想对谱学发展的影响,史学思想中的历史观、鉴戒思想及史学编撰理论成为谱学发展的最直接的指导思想。第二部分,讨论徽州谱学的编撰理论。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谱学主体论,即有关谱学编修者的理论探讨;二是对谱学编修时间理论的总结。三是关于谱学体例的论述,谱学体例处于一个不断丰富的动态过程,但一些基本的体例则是在谱学中共同遵守的;四是关于谱学评价问题,该问题的总结反映了徽州谱学对自身发展的自觉认识。该部分既有理论方面的思考,也有方法论方面的总结。第三部分,总结徽州谱学考辨理论的成就。长期以来谱学的真实性问题一直受到怀疑,而谱学考辨理论的总结将会使人们在讨论谱学真实性问题时更为客观。第四部分,论述谱学功能。谱学功能通过与徽州社会诸因素的互动得以体现,在谱学与徽州宗族关系中,讨论了谱学对徽州宗族社会形成的作用。在谱学与徽州社会风俗中,讨论了谱学对各种徽州社会风俗形成的影响。在谱学与徽州教育中,讨论了谱学对徽州教育的影响。而在谱学与徽商中则对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述,利于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对徽州谱学发展中的个案进行了总结。对朱熹、陈栎、程敏政和《新安名族志》志中的谱学理论与方法的总结,可进一步加深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该部著作近20万字,不久拟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而出版,将在徽州家谱乃至中国家谱研究领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四)明代徽州珍稀族谱《程典》考论

 

  课题组骨干成员刘道胜教授撰写的文章《明代徽州珍稀族谱<程典>考论》,发表在《历史档案》2012年第3期。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谱牒的修纂源远流长。降及有宋,随着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地方宗族组织的发展,民间族谱纂修逐渐兴起,到了明清,私修族谱日趋普遍。宋元明清时期,徽州民间族谱之修尤为兴盛,迄今遗存各种族谱达数千部之多。在丰富的徽州族谱中,明代万历间撰修的《程典》无论就其版本和体例,抑或其涉及的族群和内容而言,可谓徽州族谱文献中的上乘之作。文章对万历徽州珍稀族谱《程典》的修纂、版本、庋藏以及主纂程一枝作了翔实的考述。并深入考察了《程典》具有谱系上 “合诸谱而折衷之,以成一家之典”,体例上 “莫不原本于史学”,刻藏上:“顺生逆卒”,“散藏诸族”等方面的编修特色。另外,作者认为,明代中期以来徽州宗族统合、经济富庶、人文郁盛从而出现了“盛世修谱”。程一枝毕生专意著述,侧重史学,并取得了很高成就。《程典》作为徽州谱牒佳作的出现,既逢其时,亦得其人。该文目前已被学术界引用1次、下载80次,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五)徽州家谱研究的回眸与前瞻

 

  课题组成员董家魁博士在周晓光、徐彬教授指导下撰写的文章《徽州家谱研究的回眸与前瞻》,发表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6期。文章认为徽州家谱研究是徽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中国谱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果的涌现,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课题的突破以及研究视野的拓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徽州家谱研究的显著进展。专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具书和学术著作的出版,多学科研究的开展,比较研究与国际性合作研究的加强等,仍是今后徽州家谱研究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徽州家谱研究状况作全面回顾,对徽州家谱的若干研究问题加以梳理,并对徽州家谱研究有待加强的地方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为徽州家谱乃至中国家谱的研究有所帮助。该文目前已被学术界下载12次,将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六)明代徽州谱序研究

 

  课题参与人于程琳在子课题负责人徐彬教授指导下,撰写了11万余字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徽州谱序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文章摘要为明代是徽州家谱发展的重要时期。家谱是记述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族世系蕃衍发展和主要人物事迹与图、赞等与宗族相关的史书,而作为家谱前具有总领全文,起概括定论性质的谱序,就成为了家谱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记载了一个宗族的姓氏起源、宗族的迁徙与发展、历代先人的德行、编修家谱的起因和过程等内容,其中蕴含了徽州家族道德、徽州社会变迁等多方面的信息,研究徽州谱序对于研究徽州家谱及谱学理论的发展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所收集到的明代徽州谱序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从徽州谱序的发展概况、分类情况及其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较深入和细致的理论探析,并以明代著名学者程敏政所撰写的徽州谱序为代表,对其进行了个案研究,以期对徽州家谱乃至中国家谱研究有所裨益。

 

  (七)清代徽州谱序研究

 

  课题参与人李影在子课题负责人徐彬教授指导下,撰写了7万余字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徽州谱序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文章摘要为徽州地区家谱存世数量巨大,编修规范,清朝时期无论从编纂体例上还是理论上都趋于成熟。谱序一般置于家谱的首端,不仅是家谱总体内容的概括,还有大量理论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概述了清代时期徽州谱序的内容、分类、特色、社会认同功能和研究价值。本文梳理了徽州谱序内容:编修者要求、家族发展、家谱评价和谱辨,这些基本内容对于了解一个家族的情况有了大致的概括。

 

  谱序依据时间可以分为新序和旧序,新旧序的更替是由于特定社会环境、家族发展、修谱传统;从作序者亦可以分为族内谱序和外族谱序,清代外族谱序有传承性。新旧序和内外族谱序都能加强家族凝聚力,提高家族影响力。

 

  清代谱序有传统的徽州特色,徽州的地理环境、重徽商、新安理学的特点。

 

  徽州谱序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研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史料的价值,谱序中的诸多内容对社会学都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对徽州谱序的研究推动了谱学理论化的发展。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该项目自20111025日立项以来,按时制作《工作简报》,及时宣传推介本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根据项目成果的发表周期和课题组学术交流等情况,初步定为每年制作三期简报,并及时报送给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以上报给省社科规划办和国家社科规划办。目前,课题组已制作并报送《工作简报》五期,第六期将于8月底制作完成。

 

  依据课题研究需要而成立的“徽州家谱文献研究中心”,收集了馆藏徽州家谱千余种、民间所藏徽州家谱百余种,成为徽学研究者新的资料来源地,吸引国内多名学者前来交流。也为徽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

 

  因我们在徽州家谱研究领域中的专注,受到同行的认可,国家博士后基金办已批准立项与课题组联合举办“明清以来家谱与社会变迁研究”研讨会,这将极大推动徽州家谱研究。

 

  课题组成员已完成将列入出版计划的《徽州谱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明清徽州谱序研究》将是徽州家谱研究迄今最系统的研究著作。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