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姓氏文化研究工作,要注重姓氏文化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从文化发展的意义而言,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周口是三皇文化古都,是中国姓氏文化的发祥地,周口姓氏文化研究工作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周口姓氏》中发表的文章来看,由于姓氏研究同仁的共同努力,发表了不少研究性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理论性文章。为了进一步深化姓氏文化研究,提高姓氏文化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提升研究层次,多出研究成果,就应当在姓氏文化研究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开展姓氏研究方法的研究,对扩大姓氏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推进以姓氏为纽带的文化寻源活动,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姓氏文化研究的方法很多,为了表达方便,将几种研究方法分述如下:
一、历史研究法
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历史研究法,就应当理解什么叫历史。从史学的意义上讲,历史有两种:一种是人类过去的活动。一种就是人类活动的记载。从语言学的意义而言,历史有这样的两个定义,容易引起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因为这一方面是指历史的本身,一方面是指对于历史记载的书籍或著作。从科学的意义上讲,历史是就人类活动而言的,并不是那些记载历史的书籍和著作。历史研究法实质上是指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历史上的真理是什么?就是历史的真相,也可以说是历史的事实和本来面目。历史研究法,就是研究人类活动真相的方法。
我们中国向来研究历史,差不多都是注重到了历史在片面的、或是部分的方面,或者是在静态的、死的方面。如今难得可以找出一本专门的系统地研究中国姓氏历史的书,尤其是能够注意到综合的和变化的专业性强的著作。研究姓氏文化的状况,不能只是分门别类的直叙下来,还要能够从整体上说明中华民族在某一时代中整个的姓氏文化状况。从东方历史文化的大视角来看,中国从前的历史著作是破碎的,不是整个的;是死的,不是活的。
中国史学界唯一天才章学诚先生在他的名著《文史通义•史德》篇中说: “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他警告研究历史的人要注意“天人”之际。什么叫做“天人”?所谓的“天”,就是历史上的客观;所谓“人”,就是后人对历史的主观臆断。我们在研究姓氏文化过程中要将历史上的客观和人的主观两种东西分别清楚。
从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上来说,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繁衍和发展的历史,用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姓氏文化。“姓”和“氏”在历史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大约出现于母系社会时期。当时,各个不同的民族部落为了在社会交往中区分和表明各自的身份,用自己的氏族图腾作为标志,因而不同氏族的图腾徽记便成为各个氏族部落“姓”的雏形和来源。而“氏”则大约出现于父系社会,它是氏族中的重要支系。它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代表着不同的功勋和地位。西周时实行“分封制”,皇亲功臣都以封地为“氏”,因而使“氏”的数量大大地超过了“姓”。
我们对姓氏的起源的认识,一般是从古代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答案,于是就把姓氏从女娲母系氏族时期,一下子推到了伏羲父系氏族时期,这就把姓氏文化的历史缩短了许多年。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研究姓氏的起源,就要着眼于我们祖先的姓氏文化活动,能够从动态的思维中研究姓氏文化,如果这样来研究姓氏文化,就把姓氏文化搞活了,姓氏文化也就会充满生命活力。
二、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往事浩如烟海,无穷无尽。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淹没消失了。国家史书、地方志籍,家族谱牒,成为保存历史珍贵资料的重要载体。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就是以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的。在姓氏文化研究中,对于一个时期的历史现状的研究,由于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历史不可能全部通过自身的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做出分析。
研究历史姓氏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大步骤:第一步是搜集材料。这是一步基本的工作;无论研究哪种科学都不能缺少的。第二步是分析。把搜集到的材料,按其性质,加以种种解剖的工夫。这一步工作又可分为辨别真伪、知人论世和明白意义三个阶段。第三步是综合。将分析研究所得的结果,全部综合起来。
研究姓氏文化总要联系到文史资料。在史料里面,有许多书是后人伪造的,亦有因为辗转传抄,所以错误极多的。我们遇到这种情形,应该怎样去辨别?这一点在历史姓氏文化的研究上,也很重要。 我们中国研究历史的人,往往以为历史的材料,就是历史。普通历史的著作里面,常有引用了一个古人的话,就以偏概全的下起笔来。究竟哪件事情的真面同史料上所述的隔开多少,史料所述有无错误的地方,他们都不十分地去注意。这种轻易成功的作品,不但不合现代归纳方法的原理;而且有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危险。如果我们在研究姓氏历史的过程中不做去伪存真的认真细致的研究,我们再将错就错,就有可能会误导一些人错认祖宗,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也是一种可悲的事情。所以从事研究姓氏历史文化的人,对于无论什么人的话,都要抱怀疑的态度。决不能因为孔子或者司马迁如此说,我们就盲目地相信他们;对于他们的话,都应该一一加以研究。
研究古籍,要能够明了史料的意义 。一方面要辨明它的真伪,一方面还要订正它的错误。有了材料之后,应当明白这些材料的意义。因为有许多书籍——尤其是古书——往往意义晦涩,不易了解。这一步工作可分做“意”和“义”两层来讲。文字的意义常随时代而变化。所以有许多地方,我们不一定可用现在的意义,去解释古书籍中的文字。我们研究古书的时候应该知道:文字的意义常因时代和地域而不同;又因著书人的运用而不同;在同一书里又因文章的结构不同而不同。这都是训诂学上的问题,其中详细情形,一言难尽。文字意义明白之后,我们还要领会著作的真意,这就是研究著作者做这部书的时候,有没有变态的心理和欺骗读者的动机。
研究姓氏文化,要注重断定历史的事实 。断定历史的事实,应以这件事实的可能与否为基础。这是一个极简单的前提。在我们断定姓氏历史事实之前,应该先研究这件事实,就我们经验上所知道的和现代科学上所发明的而论,究竟是否可能。如果可能,我们当然可以假定他是容有。否则,虽然人言凿凿,我们亦不能相信他。不过,我们同时亦要明白可能的事实,不一定就是容有的或曾有的事实。现在我国人在学术上的讨论,往往以为可能的事就是容有的事,或者甚至以为就是曾有的事。这是武断,不是科学的论证,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研究历史文献过程中,如果要断定某种历史事实,至少应有两种以上的记载为之暗合。我们所有材料中间,往往有种种不同的或矛盾的说法;所以要断定事实的有无和真假,看来好像很难。但是我们所根据的原理却非常简单;就是可能的事实。我们要证明他的曾有,至少非有两种以上的暗证据不可。因为假使一件事实有两种以上的材料能够不谋而合、不约而同的来证明他的曾有,那么,他的真确自然无可再怀疑的了。
我们中国人,一面喜欢武断,一面又不肯怀疑。不少人对于古人的话,或是古人的注,不管他们合理与否,总得认为天经地义,丝毫不敢违反。这是对前人的一种盲目的敬畏,也是对真理的放弃,是一种历史的羁绊,也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这种不合科学态度的旧习,我们应该打破他。对于古书中所记的事实,都应该抱“鉴空衡平”的态度去侦察询问,敢于质疑,善于分辨,通过科学论证,然后再下断语。研究姓氏文化,要有严肃性可科学性,要有独到性和创造性,就不能人云亦云。正如程颐所说的“读书先要会质疑”,真是科学上的格言。
三、文物研究法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姓氏文化,文物研究法,就是从文物中找到那些物化的用来证实姓氏文化历史的真实性的东西。比如祖训牌匾、祖墓碑坊、家族的谱谍中可以证实一个家族历史性的活动。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据历史记载和考证所知,在全国前10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73个。在文物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姓氏文化信息。如果在研究姓氏文化中能够从文物中收集姓氏文化信息资源,不仅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而且可以验证文献资料的正误,为科学研究姓氏历史文化提供重要依据。
比如:公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按古籍记载,公姓出自姬姓。 古时曾出现过的许多公字为首的复姓,有的还在流传,这些变为“公”姓的复姓很多,如出自姬姓的带有“公”字的复姓,后来都改为公姓单姓的就有50多个,公字的复姓有:公祖、公宾、公仪、公输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孙、公车、公金、公都、公建、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公山、、公敛、公思、公若、公林、公坚、公施、公荆、公仲、公索、公为、公华、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师、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牵、公干、公旗、公丘等等,大都溶于公姓,原来带有公字的复姓,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成公姓了。
根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鲁昭公自二十五年由鲁移居于齐国,到三十二年死在乾候,鲁国在七年间实际已没有国君,政权早已不在鲁昭公的手里,而是由季氏控制。但季氏并没有夺取君位自立,还曾要把鲁昭公迎接回到鲁国;鲁昭公死了,又立昭公的弟弟定公为君。那时还没有一个国家是由臣子取代君位的,季氏还没有胆量开这一先例。何况鲁国是弱小国家,季氏可能担心齐、秦、晋、楚这些强大之国以此为借口而攻伐季氏。再说,鲁国是周公旦的后代的国家,“周礼尽在鲁矣,”“犹秉周礼”。周礼是西周奴隶社会制作礼乐典章法度,周公制作了它,对于巩固国家统治是很有约束力的,季氏不敢轻易改变这种礼法制度。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遂入羔裘。齐侯喜,与之阳谷。公衍、公为之生也,其母偕出。公衍先生,公为之母曰:‘相与偕出,请相与偕告。”三日,公为生,其母先以告,公为为兄。公私喜于阳谷而思于鲁,曰:“务人为此祸也。且后生而为兄,其诬也久矣。’乃黜之,而以公衍为太子。”
看来鲁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都封公爵时,他们应在齐国而不在鲁国,后世公衍和公为的子孙就以祖上的爵位“公”作为了姓氏。但是,以公衍和公为的爵位“公”作为了姓氏的说法,受到了出土文物的挑战。1995年,在洛阳龙门以南的伊川县大辛店,出土了周代祭祀礼器陶豆的残器,其上模印有“公”字。对于该器上的“公”字,有三种解释:1、该器是公用礼器;2、该器是姓公氏族的遗物;3、该器可能是身份地位较高的公姓祭祀长老或者公姓长官使用的器物。由这件带“公”字的周代陶器,可知公姓应比鲁国的公衍和公为的子孙以祖上的爵位“公”作为了姓氏要早的多。由此可见,文物研究法在姓氏研究中对于提供和考证姓氏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四、神话研究法
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在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中,神话研究法,就是通过对神话的研究来认识和论证姓氏历史的真实性的佐证方法。
神话实质上即是人话,神话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神话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传下来的,神话的原本是产生于一个或多个真实历史故事,述说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也就是说神话中的真,是神话传说的灵魂。
中国古代神话出现的客观根源是上古人民的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上古人民的现实生活首先是生产劳动,因为生产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也是上古神话出现的第一个根源。譬如女娲造人是生育繁殖的一个神话。生育繁殖是整个人类生活的又一个基本条件,也是上古神话出现的又一个根源。再次是社会斗争,人类社会充满了各种斗争,包括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譬如女娲补天。所有这些都共同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促进着人类的发展与繁衍。
上古人民所处时代及其生活现实产生了上古神话,也决定了上古神话的性质具有不自觉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决定了上古神话的内容是当时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上古人民在与自然斗争中所表现的伟大精神,决定了上古神话的繁富多采及上古神话的崇高美。因此,神话是上古时代人们生活的真实故事,只不过人们在神话的传承的过程中为这些神话故事增添了神奇和趣味的色彩。
创世神话—般是讲述人类原始时期,记载事务、制度起源的神话。又可粗分为世界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周口市是我国远古神话的发源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女娲定姓,伏羲定姓氏,神农开辟农业种植和中草药的历史先河。周口神话的文化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该怎样去挖掘姓氏文化内涵?这首先是在对神话文化所含的姓氏文化的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去展开。神话的文化要素性质各异,故我们需要多元的视角来看待神话故事。中国早期神话很多都是较为简短的,它的内容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能够反映某个时期姓氏文化的内涵。因此,在研究姓氏文化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神话中的形式文化的内涵,能够从远古时代人们活动中探索东方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奥秘。
五、演义研究法
演义一词始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宋元时代普遍称盛行的“讲史”为“演史”。至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始用“演义”之名称历史小说。该书卷首蒋大器《序》曾作这样的解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后来者一般也是这样理解演义一词的,如雉衡山人(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说:“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藂(cong)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盖自罗贯中《水浒传》、《三国传》始也。”但历史上也有人广义地理解“演义”一词,将它作为“小说”的代名词。演义主要以讲史为内容,其特点是:依傍史传,敷衍成文;偏重叙述,故事性强;行文浅显,通俗易懂。有些演义对我们研究姓氏文化还是很有用处的。在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中,演义研究法,就是通过哪些艺术化的历史事实,通过多元的论证,来收集和澄清姓氏历史文化现象的方法。
如在《台湾民间传说画丛·双龟记》书中,我们看到了族谱中未曾细载的“澎湖到祖”的故事: 明末清初,父母双亡的东园村青年张勇省跟随乡人驶船出海,捕鱼为生。在澎湖东吉屿,他认识了祖籍同安、双亲早逝的台湾姑娘陈阿玉。两位同病相怜、孤苦伶仃的同乡,在劳动中日久生情,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不仅开发了大片土地 , 还生育了5个儿子。晚年的张勇省想念家乡, 决定带小儿子张午叶落归根。他请玉匠做了两对纪念品: 一对是黄玉雕刻的雌雄小龟, 一对是分别刻有“父”、“母”的篆字玉石印章。他带着雄龟和“父”字印章回乡,把雌龟和“母”字印章留在妻子处, 以备日后子孙寻根相认。据翔安文史资料记载:自明而清直到民国, 每到清明节, 两岸的张氏后裔, 总是互相往来, 共祭祖坟。他们凭玉龟、玉印彼此相认, 并流传下这种认祖习俗。这个例子说明,演义的东西一般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原型的基础上的艺术性的东西。
在姓氏文化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演义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从演义中寻找姓氏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否认,有不少演义中所说的原本就不是真实,有虚构和夸大的成分,然而,我们可以从演义中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为从整体上了解一个时代的姓氏历史文化和历史原形奠定基础。
六、民间研究法
学在民间。姓氏历史文化民间研究法:就是一方面对于民间姓氏历史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的方法。一方面是深入民间对于一些姓氏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进行理论升华方法。一方面是对民间姓氏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方法。我们从事姓氏文化研究的实事表明:在姓氏文化研究工作中,大量的历史姓氏资源、收集资料和研究工作不仅在典籍和文献之中,更在民间。如姓氏的分布状况、播迁历史,既往的族谱家乘、族训家规、宗祠、墓地,至今仍保留着的传统习俗、话语故事,族系中的优秀人物及事迹等非常有意义的东西,都需要作大量的调查和详细的记录。由于这些内容都是鲜活的且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村落之中,凡是记录与调查所得,个性也都十分鲜明,内容也不可能有大的重复,因而成果都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与典型个案价值。姓氏文化研究这项工作虽然也要求有很高的科学性、规范性,但从总体上来说,只要有兴趣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工作经验,是人人都可以做好的。
我们周口市从事姓氏文化研究的同志,不论生活在市县乡镇或村庄,手头的专业性的姓氏文献资料都不是很多,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大多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写的也大多是我们周口自己的人和事,因此也就写出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和特色。就周口的姓氏文化研究任务而言,我们要很好地研究我们自己,要做好姓氏文化研究的计划,争取若干年的时间里,对本地某些姓氏的有关情况进行调研,写出内容充实的姓氏研究报告来,这对姓氏历史文化的研究来说,贡献是非常重大的。同时,这也是我们最能吸引和与海外进行联合开发的拳头内容。
在研究姓氏文化中,我们要很好地研究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民俗文化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是一种宝贵的姓氏文化资源。在姓氏文化中,我们要善于拓展研究空间,对民俗文化做一些深入研究,搜集、整理了那些可以补正史之不足的民间掌故、传说逸闻和实物资料,为姓氏文化研究提供详实的民间文化资源,为提升姓氏文化研究铺开路子。
七、家族研究法
从姓氏与家族的关系来说,没有家族哪有姓氏?没有姓氏哪有家族?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亦可称为家属。《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
南朝 宋鲍照 《数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 。”
宋 曾巩 《徐孺子祠堂记》:“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趍死而不避。”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西台恸哭记>》诗:“ 龚生
夭天年, 翟公 湛家族。”
姓氏历史文化家族研究法就是从家族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文化联系的多个视角和研究维度来深入系统地研究姓氏历史文化的方法。在姓氏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记载家族的重要文书就是家谱。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地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研究姓氏文化中,我们要注重家谱的收集和研究,因为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很好的家族史,是一个家族历代活动的真实写照。在姓氏文化研究中,研究一个家族的历史,对家谱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宗祠、墓地、庄园等的研究,可以了解和掌握这个家族的整体活动的历史,研究一个家族的发展和兴衰,对研究整个民族的发展和兴衰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综合研究法
综上所述,研究姓氏文化的方法是多元的,因为姓氏文化原本就是非常复杂。我们姓氏文化的历史几乎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久远,由于姓氏文化具有历史的久远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文化特点,因此,研究我们的姓氏文化,就要能够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多种方面,多个层面,多种文化元素来看待和研究姓氏文化中的许多问题。对于各种姓氏文化资源,我们要树立历史姓氏文化的整体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能够或善于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从姓氏文化的研究方法而言,如果我们从一种研究视角,用一种研究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姓氏文化中的现象或问题,也许会觉得顺心和顺手些,然而,要进行那种大的课题研究,就需要众多的人来形成一个研究团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姓氏文化的综合研究不是把几种研究方法生硬地拼合在一起,二是要有多学科的人形成一个研究的团队,发挥各自的研究特长和优势。在姓氏研究中,我们的研究者单打独斗的多,从研究成果来看,也的确有不少善于独立研究的人才,这其中也不乏具有综合研究的人才。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要造就一批姓氏文化研究人才,就要从多个学科引进姓氏研究人才。就我个人而言,我原本是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的,我对哲学、社会学、管理学、中医学、东方文化也有兴趣,几年前加入到姓氏文化研究中,由于具有一点研究的浅薄知识和功底,也写出了几篇姓氏文化研究的文章。姓氏文化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大文化,在姓氏文化研究中,我们要树立大文化研究观,从大视角、用大手笔,通过大家的齐心努力,做出我市姓氏文化研究的大文章。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