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9-27中英姓氏差异中的文化蕴涵

来源: 苏州大学 作者:高永晨,任 瑞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始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之间的接触又始于互通姓名。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斯科隆夫妇(Scollon&Scollon,2000:122)曾举例说明姓名是开端,同时又是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及其成员价值观念的窗口。姓名不仅是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或符号,还是一个高密度的信息符号,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信息。

 

    美国商人、作家兼社会观察家RobertL.Shook(1977)曾做过一个小实验,向他的20位男性朋友分别询问是否愿意与一个新调来的叫HarriettFinkelstein的女秘书约会,他们中的18个人说没时间。一个月后,他仍询问这20个人,是否愿意与一个叫JillConnors的女秘书约会,16个人表示愿意做进一步了解。可怜的Finkelstein小姐仅仅因为姓名不讨人喜欢而失去了机会。显然,她们的名字与实际长相、能力等并无关系,但是由于姓名包含着浓烈的审美文化和宗教文化,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情况下,姓名以其刺激受众听觉的首因效应给人们以强烈的情感反应,促使人们做出喜欢与否的表态。西方人对这两个姓名有不同的反应,但对文化背景不同的中国人而言,它们仅仅是符号而已。

 

    由于各种历史或文化因素,古今中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姓氏体系。人们在择姓取名时,究竟遵循什么样的习俗或原则?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姓名又有怎样的联想和反应?中英姓氏差异又有哪些文化蕴涵?本文就中英姓氏文化现象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英语的姓氏(Englishsurnamesorfamilynames)

 

    姓名的构成与习用是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Anglo-Saxon的姓和名过去通常只有一个,姓和名之间没什么区别,是合二为一的。直到公元3世纪,日耳曼征服以后,名字渐渐有了遗传性或继承性。世袭的姓首先是从贵族开始的,然后才扩展到平民。因为起初一些贵族家庭用自己宅邸的名称来称呼一家之长,然后出于家族荣誉感,把它传给子孙,代代相传就变成了姓。到了公元13-14世纪,姓才逐渐固定下来,但即便在乔叟时代(ChaucersDay1340-1400,人们认为乔叟时代确立了“标准”的书面英语),英语姓名还是有很大的弹性,比如人们可能会以主人的名字来称呼这家的佣人、徒弟或主人的儿子,所以,Richards可以指RichardsmanRichardsson。英语国家的姓氏原本是有含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原有的含义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大多失去了原来的意思,变成一种纯粹的姓氏符号。但是,对一定时期的姓名进行探索,我们确实可以了解到时代的一些特点。英国的姓通常有如下几大特点:继承性(patronymic)、职业性(occupational)、描述性(descriptive)、地方性(local)、头衔性(titular)和民族融合性(ethnical)

 

    1.继承性(patronymic),顾名思义是指姓来自于祖先,比如:

 

    (1)Adams:descendant of a man named Adam,from the Hebrew word meaning red earth

 

    (2)Edison:descendant of Edith,means prosperity and strife

 

    (3)Wilson:descendant of William,means will power and protection

 

    2.职业性(occupational),指姓来源于职业,比如:

 

    (1)George:Greek for a farmer

 

    (2)Phillips:Greek for horse lover

 

    (3)Shakespeare:aquarrelsomesoldier

 

    (4)Latimer:a clerk who has knowledge of Latin

 

    3.描述性(descriptive),指以个人的身体和个性特征为姓,比如:

 

    (1)Kennedy:helmeted or having an ugly head

 

    (2)Owen:well born or noble

 

    (3)Thomas:an Aramaic name meaning twin

 

    (4)Valentine:strong,healthy

 

    4.地方性(local),指姓来源于家族的居住地或以居住地附近的地形、地貌为姓,比如:

 

    (1)Milton:middle enclosure

 

    (2)Burton:for tified enclosure

 

    (3)Cambridge:bridge over the Cam,place in Cumberland

 

    (4)Thorpe:an old Norse word for village

 

    (5)Churchill:West Country settlement with a church on a hill

 

    据统计,正宗的英国姓中,50%多来源于不同的地名。

 

    5.头衔/爵位性(titular),指姓来源于祖先的头衔或爵位,比如:

 

    (1)Rees,Rice,Ross:all from Welsh RHYS meaning Prince

 

    (2)Grosvenor:Great Hunter in old French,an official in the court of William the Conqueror

 

    (3)Chamberilain:originally the officer who guarded the door of the King’s chamber,later the senior of ficial in the royal household

 

    (4)Spencer:from Dispenser (storekeeper) in a feudal household

 

    6.民族融合性(ethnical),姓氏中带有Mac,Mc的前缀,MacArthur,MacmillanMacMillan,McDonald,说明是苏格兰人的后代,这个民族素来以勤劳、节俭而闻名,因此Mc就有了经济、节省之意。而姓氏中带有O的前缀则表明是爱尔兰人的后代,OBrien,OConnel,OKellyOCasey。因此,在小说《飘》中,作者为了强调爱尔兰人的特点,而给有爱尔兰血统的主人公用了一个典型的爱尔兰姓OHara就不足为奇了。很多姓氏虽早已进入英国社会而成为英语姓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追本溯源,我们还是可以对不列颠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融合过程窥视一番。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新移民的大量涌入,外国姓氏会常常出现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这些外来姓氏很容易辨认,也许是直译或缩写的原因,有些直接从拼写规则中就可推理出来,Kaltman,Kalt是德语,所以可以推断此人或其祖先是德国人;GeorgeWang可以推断出此人或其祖先是中国人。

 

三、汉语的姓氏(Chinesesurnamesorfamilynames)

 

    姓氏丰富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和发达的象征之一。在中国古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比氏要大。姓产生于母系社会,起着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的作用,是家族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起源于男系社会。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各地、身份和职业的变化等原因,同一姓族的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为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起着别门第和别尊卑的作用。据记载,在周代,贵族有姓氏,而一般平民则没有姓,只有名。汉代之后,姓氏合一,平民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姓。经过自上古到汉代数千年的发展,中国的姓氏才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中国汉民族的姓氏基础。汉语的姓以单姓为主,也有少数复姓。

 

    我国宋代成书的《百家姓》把姓氏编成一本启蒙读物,其中包括几百个姓,但也未能把我国的姓氏搜集齐全。那些女字旁的姓,像姬、姚等,甚至具有远古时代女性中心社会留下来的痕迹。

 

    从夏、殷、周、齐、鲁、晋、楚、韩、赵、魏、秦、宋等姓氏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许多诸侯国的名称,这相当于英语中的地方性(local)姓氏;从骆、马、牛、熊、龙、鲍等和动物名称相同的姓氏又可以想像到上古图腾社会错综复杂的影响;从组成巫卜、商贾、帅尉、文史、王侯等词汇的姓氏可以想见古代许许多多的行业和官职,这相当于英语中以职业或爵位为姓(occupational/titular)的一类;从金、萨、慕容等姓氏可以发现中华民族血统交融的痕迹;从刁、折、薄、边这类姓氏可以看到一些人的姓氏是在被胁迫情况下接受的。据说英美现在使用的姓有35000个之多,而可供选择的名却相当有限,1000多个。与此相反,中国汉族人的姓往往以百家姓为据,而名却可在40000个左右的汉字中任意选用。

 

    中国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其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姓氏上也充分地反映出来。中国百家姓的排列程序就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在宋朝,由于皇帝姓赵,因此赵姓就名列百家姓之首。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就因为姓赵而一直得意地说:“老子祖上也阔过。

四、中英名之特点

 

    过去的中国人先有名,名又有乳名、小名、学名、别名、大名之分,此外还有字、号,号中又有别号、另号之分。古代中国人的名和字多是由长辈,如祖父母、父母或兄长取的,而号却是由本人取的,取号者多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名声、有文化的人。中国汉民族的个人名字发展至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由多变少,由繁变简。

 

    如果说汉语的姓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选择性,也没什么含义的话,那么名则常用以表达某种愿望,赋予它们某种精神,或象征某种事物,或引起某种联想。我们将其归结为下面常见的几大类:

 

    1.纪念性。起名时,人们常会把出生地反映在名中,如京生(北京)、宁生(南京)、沪生(上海)、苏生(苏州),或是某一个纪念日、某一重大事件,如国庆、建国、建军、胜利、文革、跃进、援朝等。

 

    2.时代性。如早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人们在取名时会考虑到儒家文化中强调的道德规范,在名中置入温、良、恭、俭、让、德、高、贞、勤、孝等字;明清时代,科举制度盛行,崇尚功名利禄的人的名就出现了元、科、第、恩、光、禄、赐等字;文革中,最流行的名是军、强、新、国、坚、红、卫、兵、忠、建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3.个性。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在取名时,开始越来越多地强调个性,同时也希望通过名把自己的文化修养反映出来,如将姓和名组成词语:关键、方舟、莫迟、白云、成功、夏天等;又如利用谐音双关取名:曾添、胡蝶、邱天、殷俊等,这类名以单名为主。

 

    4.洋性。受外来语及文化的影响,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和90年代的中国,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听到诸如玛丽、珍妮、莎莎、燕妮、妮娜、曼丽、琳达、露希、杰克、约翰等具有强烈西方色彩的名字。

 

    5.传统性。中国人的名字从古至今都有性别差异,男子的名字多用英武博大之词,普遍带有阳刚之气,如耀邦、铁成、志高等;而女性名则要反应秀美、贤淑、文雅、娇柔的形象,如姣妮、黛玉、云霞、静芬、婉君等。虽然女性名诸如梅、萍、珍、秀、花,男性名如根、宝、福、康、发等给人以强烈的民族感,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这类名同时也给人以俗气和土气、落伍,甚至受教育水平偏低的感觉。英语名中也有类似的情况,Sharon,Kailley,Lee给人的感觉就是未受过教育的人用的名。

 

    中国人爱讲吉利语,乐于使用吉利、祥和的字眼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自来相信立一嘉名则命运必佳,而取一恶名则命运必坏,所以,在立名之际,尤须斟酌一些佳兆好彩。在此背景下,古往今来便有了泽民、延年、耀宗、兴邦等不胜枚举的“好”字眼。当然,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从动物越低等,生命力越顽强中得到启发,也会给孩子取一些非常粗俗的名称,如狗郎、牛娃等。

 

    英国人一般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或其父母取名,即教名(Christianname)或赋名(givenname)。除了教名外,他本人长大后也可以自己或由长辈另外取名,因此,一个人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名。英国人名的词源有希伯莱语,Elizabeth(起誓献身于上帝的人);希腊语,Catherine(纯洁);拉丁语,Mary(海上的星),Mark(锤子);凯尔特语,Alan(英俊);日耳曼语,Charles(强壮),Richard(统治有力);盎格鲁撒克逊语,Harold(英勇善战)等。

 

    在英国,TimesPolansky两家大型期刊每年都要颁布“今年流行名”,人们趋之若骛,像选择流行色一样,纷纷给自己的孩子取那些居于榜首的名字,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英语姓名中的同名几率特别高。除此之外,西方也有小辈重名于长辈的传统,这是来源于对长辈的智慧、才能、天赋、长相等方面的崇拜并希望继承下去的信仰,,KennedyJr.(小肯尼迪),BushJr.(小布什),小仲马、小斯特劳斯等。

 

    中国的文化恰恰相反,自古以来,重名是犯忌的,在封建时代甚至是杀头之罪。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孩子的名字常常是父母名字的结合,趋势是由繁趋简,这不仅反应在名字的字数上,还表现在名字的文字结构上。单名、无明显性别特点成为趋势。

 

五、中英姓名的文化蕴涵

 

    引言中列举了两位女性的西文名字。为何西方人对她们的名字会有不同的反应呢?这两个西文名字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应该不会产生什么“褒贬”联想,就像中国名王土根和殷雯婷不会使西方人产生联想一样。对西方人来说,HarriettFinkelstein的姓Finkelstein会联想到犹太人,另外还会联想到“门槛精”和会算计的人,这些联想可能源于莎翁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蒂一类的人物。而JillConnors是个典型的Anglo-Saxon姓名,给人以纯正的感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对这两个名字有不同的反应。可见,从人们对不同姓名的反应可以看出种族心态,它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姓名在不同的文化中给人的视觉、听觉和心理影响都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姓名效应。

 

    姓名与姓名所产生的联想、喻义有关,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得比较突出。比如,在肖伯纳的作品Pygmalion,语音教授的名字是HenryHiggins,其姓HigginsGaelic name meaning fire,人们只要单看其姓,就可联想到其火爆的性格,而在作品中,这个教授的脾气确实很大,肖伯纳用此姓一定是考虑到它的含义;歌剧《卡门》中主角的名字Carmen的原意是maleperson的意思,而剧中的Carmen性格刚烈,行为放荡,冷酷无情,确实有男性的特点;小说《傲慢与偏见》中Bennett一家的故事圆满而皆大欢喜,尤其是五个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如果我们知道名字Bennett的意思是blessed,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家简奥斯丁选用此名的用意了。

 

    汉语单就姓而言是没有意思的,但由姓和名组成的名字则可以表达多种含义,如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名,作者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姓名一语双关。红楼梦里很多人物的命名,如甄士隐、贾雨村就是谐“真事隐”、“假语存”的音。作者通过谐音双关暗示人物的命运,英莲自幼被拐,命很苦,确实“应怜”,小乡宦之子冯渊被活活打死,平白“逢冤”,都是运用了谐音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名字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其中的奥妙是巧妙地运用了汉语中双声与叠韵这一独特的语音形式,如景晶、朱兰兰、张芳芳、李菲菲、赵婷婷等。

 

    Mark是一个常见的普通名,西方人对此名的联想是strong,tall,handsome,就像80年代风靡一时的美国影片《来自大西洋底的人》中的主角Mark英俊潇洒的形象。Harry同样是个常见名,它给西方人的联想是个矮,戴一副深度眼镜(visualized as being short and wearing thick glasses),美国教学片《走遍美国》中的Harry就是此名的典型形象。

 

    姓名包含了人们的情感、希望、联想和态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的联想与态度。一个文雅脱俗、响亮动听的名字往往有利于个人形象的塑造,而一个听了叫人不舒服的名字有可能会影响社会交往,乃至耽误前途。文化大革命中所谓的革命样板戏中凡正面人物的姓名都是十分响亮、琅琅上口的,如杨子荣、郭建光、李玉和等。人们在命名时,必然要考虑到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从而使一个人的名字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满囤、广仓、翠花、玉凤等,这类名字让人觉得土气,但很朴实;广财、万福、贵宝等,这类名字让人觉得俗气,联想到父辈可能是个小商人;钟书、学程、书培等,这类名字有些书卷气,让人联想到可能出身于书香门第。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高大全、钱广、王克俭给予我们的联想是不言而喻的。

 

六、结语

 

    如果我们对所学语言的姓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在选择外文名字时,就既可以把握分寸,减少盲目性和任意性,还可把人们对所学语言姓名的理解及我们的情感、态度、愿望和联想倾注在这小小的名字之中,更好地融入到新的文化中去。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所在国的姓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透过姓名称谓系统捕捉其内在的丰富的文化意蕴,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减少差异,增进了解,更好地进行双向沟通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Scollon,R.&S.W.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Ltd.,2000.

 

    [2]Shook,Robert.WinningImages[M].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Inc.,1977.

 

    [3]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刘浩.中国古代启蒙教育丛书———百家姓[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7]黄源深,徐青根.EnglishBook4[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8]詹蓓.译名与文化[J].中国翻译,2001,(1).

 

    [9]张燕春.汉英常用人名意义上的差异[J].修辞学习,2003,(1).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