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9-21残缺家谱述账房 南京城最深埋的历史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吴禄生的祖父和父亲

   南京钓鱼台,是城南门西一条狭长的小巷,也是一个深藏历史的地方。

 

  从钓鱼台85号门前走过,望着文保牌子上写着“吴家账房”,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好奇:账房?旧时管账的地方吗?其实这是清代中期吴氏在南京成立的经营云锦出口的贸易公司。历经200多年岁月,吴家账房至今保存完好。

 

  吴禄生,住在吴家账房中的吴氏第六代。探访者的到来,让他深埋已久的记忆被彻底打开。他说家里没有完整的家谱,但有着不一般的家族故事。我们跟着他走进了城南这处清朝老宅,和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秘密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房梁上的圣阁

   现场探访

 

  账房里藏着放圣旨的“圣阁”

 

  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吴家账房(今天钓鱼台83号、85号、87号建筑群)从门口看上去与城南的旧宅并没有什么两样。85号大门敞开,没有想象中古宅的神秘。而我们的吴家账房之旅便由这85号开始。他今年64岁,是个律师。从建宅的祖辈算起,吴禄生是住在宅子里的吴氏第六代。

 

  据吴禄生介绍,吴家账房曾经占地1600平方米,被街坊称作“小九十九间半”,旧时共有80多间房子。走过第一进,在“大厅”停下,虽然厅堂的模样早已全无,但房梁和立柱还能看出昔日大厅的结构。“德裕世泽兰桂腾芳,悦来是宗清白传家”,吴禄生说,原来大厅的柱子上挂着这一副对联,而这十六个字也是吴家的字辈,不过吴家起名并没有遵循。

 

  头顶房梁上有一个长约1米的“工”字形的木质物件。“这叫圣阁,是过去大户人家收到圣旨之后,供奉圣旨的地方。”吴禄生说,过去接到圣旨可是大事,必须把圣旨好好供奉起来,所以悬挂在正房的梁上,表示恭敬。


钓鱼台九十三巷1号的斜门

   墙上“福”和“斜门”都很少见

 

  吴禄生将我们带到宅院的另一侧,这里是吴禄生居住的地方。在这一侧的青砖墙上,“福”字格外惹眼,专家说,这种雕刻在墙上的“福”字,南京已经非常少见了。而九十三巷1号其实和83号相连,清末时多开了一扇门出来。这扇门非常特别。吴禄生请教了专家,有人认为这是辛亥革命时反清活动的接头暗号标记。

 

  据吴禄生介绍,九十三巷1号清代时是后花园。而吴禄生所住那间房的红漆门上则有木刻“暗八仙”与“和合二仙”,都是清代的遗物。

 

  后人讲述

 

  南京创业

 

  选址钓鱼台,买丝、染丝、漂丝都方便

 

  吴家何以能在南京置这么大的一处基业?吴家账房的故事,得从明代天启年间开始说起。

 

  吴禄生说,清乾隆年间,“德裕堂吴悦来缎号”就在南京开业了。老百姓称吴悦来缎号叫吴家账房。那时吴家决定经营缎业的当家人是吴禄生曾祖父的祖父,也就是在钓鱼台建造南京吴家账房这幢宅院的人。

吴禄生家的红漆门上雕花精致

   落叶归根

 

  为革命党筹款,生意落败回迁南京

 

  19世纪晚期,由于日本人造丝的冲击,吴家账房的生意一落千丈。人造丝是用铁机器制作的,抽丝、纺织的速度是木机难以企及。

 

  面对这种局面,吴斗垣的大哥自立“吴泰来”账号走西口(陆上贸易之路,缎子运到蒙藏),不料遭遇不测。吴家这一支绝了后。正是由于常年与海外贸易,吴禄生的祖父吴焕庭开始接触东渐的“西风”,有机会走进万木草堂听康有为讲演,接受了维新变法思想。

 

  1911年,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失败。1924年,花甲之年的吴焕庭不得已从广州金陵会馆大门上摘下“德裕堂吴悦来海上贸易缎号”的牌匾,举家从广州迁回南京。因为吴禄生的父亲只有11岁,家中无人接手缎业生意,1926年,盛极一时的吴家账房正式歇业。

 

  除了吴禄生之外,今天在吴氏账房内居住的吴氏后人还有住在85号的吴纫秋之子一家和87号的吴福馨一家。居住在老宅之中,吴氏后人仿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静静感受着家族命运随同时代的变迁。

 

  残缺的家谱

 

  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繁衍,是血脉的凭证,更是历史的传承。每一个平凡的你我,都是祖上数千年生命的延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只有家谱才能解开谜题。吴家家谱因历史变迁,遭到损毁与破坏,导致现在无法完整的追溯家族历史,补全吴家家谱已经成为吴家后人竭力完成的工作。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