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8-19修谱,传承家族历史

来源: 未知 作者:谱志

 


 





   “流水有源,人生有祖”,在古代,为了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一般的名家望族,甚至稍有条件的家族都会修宗谱。按民间风俗,宗谱一般为“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修谱是个大事,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人望、财力,没有一个团队,是很难完成的。可我区路南街道有一位名叫夏仙宝的“小人物”,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生意人,两年来,四处奔波,只为——

  516日,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这一天,对夏姓人来说,却绝不平凡。这天,5卷《长浦夏氏宗谱》正式面世。这本创修于1110年(宋大观丁亥年间)的宗谱,曾于民国三年时修过一次,在时隔98年后终于再次续修完成。至此,夏氏宗谱一共已经记载了903年间发散的子孙,从创修之初的一世,到现在已是二十五世。 

  “寻祖溯源,算起来,我们还是夏禹王的后代。”捧着还散发着墨香的卷册,夏仙宝脸上写满了兴奋与骄傲,“传承自禹王第七个儿子少康公,你看序里都写得明明白白。宗谱续修完成,我们长浦夏氏也终于算是认祖归宗了。”

  2年时间,找回1600多名同宗子孙

  听说夏仙宝要续修宗谱,族里的老一辈都觉得是件好事,可也有不理解的,其中就包括妻子。“弄这个东西空工夫、空钞票,有时候还要受闲气。有人弄,你凑份子交钱就好,没必要这么辛苦。”其实妻子也是心疼,看着这几年他东奔西跑,一有线索就出门,台州境内不说,远到宁波镇海,石桥头镇,莲浦塘他都独自驾车去过好几趟。 

  “这中间花费的精力,金钱就不好说了,也从来没算过。”夏仙宝一心想着修缮老本,“只有找到更为完整的老本,才能把缺失的部分补回来。” 

  “自天台白泥坦遷黄厳長浦之西”顺着宗谱上的记载,他把寻根的希望寄托在了天台。但白泥坦地处偏僻,地图上检索不到,四处托人打听,终于有了音讯:在仙居与金华的交界处,离天台县城有30多里路的大山里。 

  2011年的大年初九,早上5点,天还未亮,夏仙宝一行已经在前往白泥坦的路上了。一个半小时到天台县城,再开近3个小时的山路,天公不作美,竟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路辗转,终于找到了大山深处的白泥坦村,见到了修建于明朝的夏氏宗祠(目前被列为天台文保单位),并看到了祠堂里供奉的《夏氏宗谱》的老本。“本来是希望能把老本借出来复印,再带回来作参考。但遗憾的是,族长不在,这事没成。”后来,夏仙宝一个人又再去了一回,这才达成了心愿。“我们属于同宗,因此清嘉庆年前的宗谱记载几乎是一样的,这对我完善原谱缺失的地方,查漏补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老本的补缺工作完成差不多了,目前对夏仙宝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查访后人。 

  但续修间断了98年的宗谱不是件容易事,原来的宗谱只记录到19世,而现在已经延续到25世,这中间5世人的情况需要他一个个去调查了解。现在居住在村里的人倒是不难查,但是那些外迁和多年前去世的人,查访起来就异常困难了。 

  “我们这个夏姓还是比较特别的,我发动了族人、朋友给我提供信息。一听说哪有姓夏的,我就开车过去。路途远我不怕,最难过的是人家对我的不信任,说我小年轻不像修谱的,倒像是骗子。”夏仙宝年轻时尚的外形此刻竟成了阻碍,给查访工作带来了难度。为此,有时候他会邀同族的长辈同行,“就算这样,一个地方跑个两三次是正常的。黄岩头陀,我就起码跑了6趟。”夏仙宝说道。 

  第一趟,进了村,夏仙宝就四处打听是否有姓夏的村民,“有的,西头有10多户。”得到村里人的指点,找到一位70多岁名叫夏林福的老人,夏仙宝说明来意,并呈上随身带的老谱。老人虽然知道父亲是从路桥迁来的,但是以“我具体情况不清楚,大字也不认识几个”为由,拒绝了,言语间很是警惕。 

  第二趟,夏仙宝请老人找来识字的亲友,但奇怪的是宗谱上竟查找不到他父亲的确切名字,“可能我们不是同宗”,又一次被礼貌地回绝了。 

  第三趟,夏仙宝不甘心,想起老人曾经提到自己有三个姑妈,翻找宗谱全部都能对上,再次有备而去。“她们都死了几十年了,你竟然能说出名字、嫁到哪里等信息。我信你了。”老人叫来村里的亲友,但部分人认识不到位,觉得没必要参加修谱。这一趟仍旧以失败告终。 

  第四趟,第五趟……夏仙宝的执着终于换来了族人的首肯。也是凭着这份执着,他为宗谱新增加了1600多名在世子孙名册。

  时隔98年,续谱工作刻不容缓

  夏仙宝,路南街道下张村人,经营废旧金属回收生意。生于1976年的他,今年只有38岁,如此年轻,又是生意人,很难让人将他与修谱这个传统而又繁琐的事情联系起来。而当说起修谱的缘由,夏仙宝笑了:“也是机缘巧合,我就是想着,老祖宗传下来的的东西,不要到了我们这一代断了。修谱这事别人不做,那就我来。” 

  几年前,在与族中老人的聊天中,夏仙宝听闻祖上曾经传下几本宗谱,但是在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破坏了,当时就觉得很惋惜,“不过心里也存了一个念想,是不是还有保存下来的,能不能有缘见到?” 

  一次他到堂叔夏庆富家作客,聊起这事,堂叔愣了足有一刻钟,撇下他一个人,闷声不响上了楼。过了好一会儿,才小心翼翼地捧着几册残破的古籍回来。“仙宝,你看看这个。”几本书在茶几上一字排开,泛黄的宣纸、被虫蛀鼠咬的痕迹,证明是年代久远的老东西,但上面盘龙的图案,“傳家之寳”、“奉天承運”等字,让夏仙宝心头为之一震,“这……”堂叔肯定地点了点头。 

  “那个时候我才20多岁,当上了红小兵。”点上一支烟,时隔40多年后堂叔忆起当初。当时,大批古籍字画都堆到了祠堂,打算第二天烧毁。那夜他一人值守,在书堆里竟发现了自家的宗谱,胡乱撕了块布把书包了,偷偷塞到田头的稻草垛中。等运动过去再转移的时候,却发现有部分被虫鼠破坏了。“后来就一直藏在家里的樟木箱里。”夏庆富叹了口气说,如果当时被发现,不但族谱保不住,自己也会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游街,“而现在是时候让它重见天日了。” 

  夏仙宝如获至宝,当天晚上就拿回家开始翻看。文言文加上繁体字,这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夏仙宝来说简直是“天书”。古代皇帝的年号,独特的检索方法,更让他头疼不已。他到处咨询有经验的老人,跑图书馆、档案室,为了查清楚年号,还特地买了一本《中国皇帝全传》。 

  几个月研究下来,他终于看出了门道:宗谱全套应该是有6卷,目前只留存了5卷。卷首主要记录了夏氏宗族里的大事,比如皇帝的诰敕、家训、宗祠记等内容。卷末收录了族里出现的大人物的生平、文集,以像赞、列传的形式载录。余下几卷才是对夏氏族人的记录,囊括了生卒时辰,生平,墓碑地址,子孙几多等具体信息。 

  “这扉页上写着‘遵歐蘇二公遗式’是指人员排序是按照欧阳修、苏东坡两位大家发明的检索方式来进行的。”现在说起宗谱,夏仙宝如数家珍,“按辈分来算,我应该是长浦夏氏第21世子孙。上一次修谱是民国三年,距今已经98年了。而且宗谱只记录到我爷爷那一辈,在册的人都已经不在世了。再过几年,后代都不一定还记得老一辈的事情了,到时候再做续谱工作就真的晚了。”续谱,在夏仙宝看来是刻不容缓之事。

  整整3个月,手绘18米《夏氏五服支图》

  缺失的第六卷宗谱一直是夏仙宝的一块心病。据考据,卷内用图谱的形式记录了所有在册子孙的关系。从宗谱的记载中,夏仙宝了解到海门新街可能还有人保管着一套一模一样的老本。但事隔98年,经历了旧城改造,当年的海门新街早已不复存在。当地的老街坊虽然热心,但也无法提供曾经的保管员夏连荣的去向。 

  2012316日的《台州晚报》5版,就曾刊登过夏仙宝寻找老族谱的消息,“有不少热心人给我来电话,但最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线索。” 

  寻求不到外援,夏仙宝又开始琢磨,自己能不能对照其他的卷本,把缺失的那一本画出来。在自家的阁楼里,夏仙宝开始实施这个近乎疯狂的想法。他伏在地上,用水笔、直尺和自己对续谱的那份执着在宣纸上作图,“刚开始掌握不好位置,经常是画了很多了才发现余下的位置不够,只能全部换掉重来。” 

  整整3个月,废了不知道几摞稿纸,夏仙宝终于有了成果,一幅宽1米,由数张宣纸连成总长近18米的《夏氏五服支图》绘画完成。族谱上的世系表以树形结构手写而成,追溯了自修谱之初宋大观丁亥年间到如今新增的夏氏子孙,共计二十五世,接近千年的家族历史变迁。世系表上,井井有条的树状图展示了夏氏各代子孙的姓名和关系,实线表示父子、兄弟等直系血亲,虚线则表示堂兄弟等旁系血亲。 

  直到此时,夏仙宝才终于松了口气,“这才算是把族谱续修完善了,六卷本终于都齐全了。” 

  在采访的最后,夏仙宝表达了一个心愿。他说,如今虽然新的宗谱已经印刷完成,但是还有部分族人因为迁址等原因未找到,谱系中仍有一部分缺口。他希望在外的长浦夏氏后人看到报道能和他联系。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