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公告

2015-08-16海外华人积极寻找“消失中的家谱”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居民梁法常在展示自家已传23代,记载600多年家族史的《梁氏家谱》。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22日报道,生活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刘先生(Adam Liu,刘为,音译)想要探寻家族根源,他毫不费劲地用家中的电脑搜索到,祖母的家族来自爱尔兰和英格兰。但在寻找有关曾祖父的信息时,他一无所获。他的曾祖父在19世纪90年代离开中国去了新加坡。

 

  刘先生决定请一家名为“中华家脉”(My China Roots)的小公司来帮他寻根。“中华家脉”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初创公司,办公地址在北京孔庙附近,为海外华人提供定制寻根服务,帮助他们探寻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以及当初离开中国的原因。

 

  刘先生说:“人会希望切实地触摸自己与历史的联系。”他第一次对自己的家族根源产生兴趣,是在有一次学校布置作业、让他们画下自己的族谱时。

 

  全世界有5000万华侨华人。在过去200年里,他们的祖先不仅在东南亚各贸易城市定居下来,还有些走得更远,来到了曼彻斯特(那里有英国最大的中国城)和纽约下东区的拥挤街区。

 

  “中华家脉”创始人李伟汉(Huihan Lie)的祖辈是印尼华人,说荷兰语,在印尼独立后移民到了荷兰。李伟汉说:“大多数华人都是迫不得已才离开的。要么是因为贫穷,要么是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总之回想起来绝不让人愉快。”

 

  家谱网去年报告营收5.4亿美元,其业务是向北美、澳大利亚和其他地区的华人提供寻根服务。在欧洲提供寻根服务的公司主要是数据提供商,提供从埃利斯岛(Ellis Island,指美国移民局——译者注)搜索的资料,以及多个世纪的婚姻、死亡和人口普查资料。

 

  李伟汉发现,相形之下,中国的寻根服务则“很难做大”。

 

  中国人在家谱里记录族人的出生和死亡,记录的时间跨度可达数个世纪。家谱大多由古老村庄中的宗祠祖庙、而不是公共机关管理,因此很难编制数字化数据库。许多家谱在一个世纪的战争中遗失了。

 

  李伟汉说:“很多个人历史很容易就被毁灭了。”他试图通过描述当时的环境和他们生活的政治背景,还原客户祖先的生前情景。

 

  有一些在线寻根网站为海外华人提供建议,比如对网上有限的家谱资料和其他记录进行解释,但很少有网站会代客户进行寻找。像刘先生这样的华人也不会中文,因此也看不懂那些记录。

 

  中国人的姓相对较少(100个大姓就占了所有中国人的85%,而英国人有2.5万个常用姓),许多华人移民也不愿把家世告诉已经被异乡同化了的子女,这两点让寻根变得更加困难。

 

  大多数家谱未记录妻子或女儿的全名,导致大多数搜索只能局限于父系。

 

  “中华家脉”的研究员人数很少,他们的工作方式好像侦探——通过地方史志机构找到祖村,探访年长居民、打探客户祖先离乡后整个家族的变迁。研究员们造访刘先生老家位于江西省的宗祠后发现,刘氏家族的谱系可追溯至3000年前。

 

  为扩大业务,李伟汉正在培养一批年轻有前途的乡土研究员。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李伟汉追溯到,他母亲的祖先来自福建丝绸贸易古城漳州附近的一个村庄,他们在七代以前离开家乡。但如中国大部分传统事物的命运一样,那座已有500年历史、在几个世纪的战火和革命中保护了家族记录的宗祠,即将被一股更加难以阻挡的力量摧毁,那就是经济发展和拆迁队的破碎机。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资讯”】